銅陵地處于地震帶,地質構造比較復雜,本文主要介紹了銅陵及周邊的地震歷史,分析了銅陵地震地質的構造,及簡述了如何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一、銅陵及周邊地震歷史
1、銅陵地震歷史。
銅陵位于揚州?銅陵這一地震帶,該帶 “北界是盱眙?響水口大斷裂和郯城?廬江深斷裂的南段,南界是無錫?崇明大斷裂和江南深斷裂,構成一北東向的楔形,東北端延伸入黃海海域,西南端收斂于江西九江附近” 。 揚州?銅陵地震帶“自公元 999 年至今共記載了 25 次強震,其中 6 級以上地震 11 次。
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長江破碎帶兩側及黃海海域” 。
全帶 11 次 6 級以上地震有 9 次位于黃海,最大震級達 6. 75 級 。揚州?銅陵地震帶中的銅陵地區,歷史上曾發生兩次破壞性地震,即 1585 年時的5. 5 級和 1743 年 時的 5. 0 級地震。
2、銅陵縣歷史上發生的地震 據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1967年地震史料,銅陵縣已發生有感地震24次。具體有載的:明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地震; 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地震有聲,垣宇搖撼;順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朔地震,坐者幾撲;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乾隆八年(1743年)均五月地震。1963年3月13日發生4.25級地震為最強烈,震中幾乎正好落在銅陵隱伏深斷裂和牛山??青陽山隱伏深斷裂交點上。1970年至1990年發生≥1.0級地震8次。民國6年(1917年)霍山6.25級地震、民國13年(1924年)揚州6級地震、1973年涇縣5.5級地震均波及銅陵。
一、銅陵及周邊地區地震地質構造背景
在地震帶的劃分上,銅陵地區地處揚州-銅陵地震帶, 該地震帶 內地質構造復雜,分布著多條斷裂系統,地震與活動斷裂密切相關。同時,周邊的黃海地區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北部臨近安徽斷裂帶,由于安徽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深、大斷裂在空間上以一定的方位組合,規律性分布,郯廬斷裂帶長期控制兩側的構造格局,以東主要發育北東向構造,以西則以近東西向構造較為發育為特征,因此我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圍地震活動的影響。因此我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圍地震活動的影響。
1、銅陵地區的的主要地震構造斷裂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構造形以NE、NW和EW為主,而SN向斷裂發育較少,據物探結果,在巢湖和銅陵之間存在一條SN向斷層。在觀察到的基巖中,南北向斷層表現顯著,區內也在發育有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斷層,這些斷層交織一起,反映了巢湖?銅陵區域構造活動的復雜性。根據地質特征,可將銅陵地質劃分為基底構造和蓋層構造兩大類;讟嬙熘饕越鼥|西向和南北向的隱伏深斷裂,如銅陵?南陵、銅陵?戴家匯近東西向斷裂和獅子山?天屏山近南北向斷裂。蓋層構造可分為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褶皺構造以軸向NE和NNE的寬緩背斜、向斜為特征,斷裂構造主要為南北向斷裂、東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和北西向斷裂。
2、銅陵周邊地區的地震構造斷裂
由于安徽地跨華北陸塊、秦嶺-大別造山帶和揚子陸塊三個大地構造單元,是古中國大陸重要結合地帶,地質構造復雜,區域性深、大斷裂對全省的構造格架有著明顯的制作用。在安徽境內,華北陸塊東以郯廬斷裂帶、南以六安深斷裂為界與大別造山帶相接,揚子陸塊西以郯廬斷裂帶為界與大別造山帶相接,而秦嶺-大別造山帶則夾持于華北陸塊、揚子陸塊之間,經歷了多期離合形成了復雜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因此銅陵周邊的地震斷裂帶也比較復雜,主要西面的天柱?龍井關剪切帶,北面的巢湖斷裂(東關?橋頭集斷裂)等。
福建稅務局電子稅務局登錄
時間:2024-02-23 08:0:12肇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時間:2023-09-14 21:0:15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網
時間:2023-09-19 21:0:03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網上
時間:2023-09-18 1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