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位于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F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中山大學是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的名牌大學。1924年,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原名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為紀念中山先生,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科為基礎的綜合性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為新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并,強強聯合,組成新的中山大學,學科設置更加齊全,辦學力量更為壯大。
中山醫科大學前身之一為博濟醫學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西醫學府,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并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合并成立華南醫學院,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并入。學校先后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并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多學院醫科大學,在醫學遺傳學、眼科學、腫瘤學、寄生蟲學、內科腎臟病學、器官移植、傳染性肝病、生物醫學工程及分子醫學等方面成績顯著。
中山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術傳統,學校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的教授、學者聯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來,學校不斷延攬名師,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執教于中山大學。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執教于中山醫科大學。大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山大學這座科學殿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中山大學是一所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的文化和學術在南方的一個重鎮。全校設有36個學院(直屬系), 98個本科專業,其中有19個本科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7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以及生命科學與技術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學校還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擁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51個,還有專業學位點2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和廣東省重點學科34個。
中山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職工近13000人,具有高級職稱者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00多人。教師隊伍中各類學科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中山大學擁有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中山大學有著強大的醫療資源,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的附屬醫院系統。全校共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等5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漆t院。
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筑面積達11萬余平方米,位居全國高校首位,是教育部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個中心之一。館內藏書529.63萬冊,除了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閱服務,還有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盤數據庫檢索、網絡數據庫檢索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為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山大學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捎^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校園網的規模、用戶數位居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內高校中網絡鋪設面最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中山大學依托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迄今為止,學校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并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其中包括7所學校的校際本科生交換協議,根據協議,我校全日制本科學生在讀期間,均可申請前往這些大學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學習。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轉專業政
時間:2024-07-12 11:0:36湖南工業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24南華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1:0:26湖南工商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