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于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教育學、哲學等門類。學校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逸夫博物館。
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相關系(科)合并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學校于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整體遷至湖北江陵,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武漢地質學院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校園概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于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腹地。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逸夫博物館,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和近萬臺隨時上網的計算機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
辦學思想
學校以溫家寶總理為母校的題詞“艱苦樸素,求真務實”作為校訓。在總結辦學經驗、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其中將“建設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階段性目標,將“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長遠目標。學校堅持突出辦學特色,完善學科體系,努力為解決我國和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辦學條件
學,F有教職員工319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博士生導師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國家“”入選10人(含青年項目3人),“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人,“獎勵計劃”講座教授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優青科學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31人,“楚天學者計劃”入選教授33人。近年來,學校新增國家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8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繼我校趙鵬大院士之后,成為榮獲國際數學地質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的第二個亞洲人。
學,F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個。學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地球科學類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學校擁有紙質圖書資料155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100余萬冊,中外文數據庫2067個,多媒體資源近60000小時。從20世紀50年代起,學校相繼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峽等地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已建成為“全國地質實驗(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野外實踐)基地”;依托三峽秭歸實習基地建設了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其影響輻射全國。
學科布局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學,F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有18個學院(課部)、60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1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工程碩士、MBA、MPA、MFA、J.M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9個工程領域。
江漢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1:0:20江漢大學本科招生網登錄入
時間:2024-07-12 09:0:40中南民族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1 10:0:34三峽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1 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