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F有教職工1115人,其中專任教師80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35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691人。專任教師中,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5人,獲國家和省部級優秀教師稱號10人。
學,F有本科專業5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方向)22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3個(涵蓋19個領域),學科專業覆蓋了工學、理學、農學、法學、文學、教育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碩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留學生等各類在校學生16300余人。
學,F有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專業6個、教育部備案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1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精品課程14門、省級大學生文學創作基地1個、黑龍江省外語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學,F有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建有北方藥食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食用菌研究中心,設有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各1個。學校近五年承擔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及教育部科研課題880余項,共有50項教學研究成果和641項科研成果獲得各級各類獎勵,有167篇論文被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
學校是黑龍江省教育廳與牡丹江市政府共建單位。學校圍繞區域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實施服務牡丹江行動計劃,積極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建立協同育人新機制。積極發揮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功能,重點在對外商貿人才培養、生物和化工制藥、食用菌開發等方面,推進校企、校地、校校協同創新。學校牽頭在牡丹江地區建立了“高校聯盟”,實現了學生課程互選、教師互聘、學分互認、實驗室資源共享。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舉辦了創新創業實驗班,成為“牡丹江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服務基地”,建成“中國大學生ICAN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
學校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研究優勢,成為地方發展“智庫”。全面彰顯教師教育特色,開展的國培計劃、頂崗支教、愛心課堂、心理輔導等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建設渤海文化研究中心、東北亞經濟研究中心、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努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基地,“渤海文化藝術團”“三下鄉”“四進社區”以及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極大地活躍了牡丹江地區的文化藝術氛圍。學校中國抗聯研究中心,把抗聯精神作為紅色文化的優質教學資源,用生動的鄉土教材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師生創編的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彰顯了文化輻射與服務社會功能。
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擁有教育部備案的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中俄大學生交流基地、俄語中心、HSK考試中心等國家級國際交流平臺。國際友好合作院校達到75所,與韓國清州大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國立師范學院聯合舉辦本科教育項目,學校與俄羅斯多所高校實現了學分互認,是省級對俄經貿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多次被全國總工會、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黑龍江省授予 “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全國教育紀檢監察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黑龍江省文明校園標兵”“黑龍江省廉政文化建設示范單位”“黑龍江省高校師德先進集體”“黑龍江省高校學生工作先進集體”“黑龍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務集體”等榮譽稱號。學校是黑龍江省花園式單位。
學校校訓是:崇德尚學、厚積薄發,意為立德于學、修德積學,求博達深、蓄勢而發。學校在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勵志圖新”的大荒地精神。近年來,學校緊緊圍繞應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和轉型發展路線圖,以培養服務基礎教育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秉承第六次黨代會確定的“堅持一根主線,探索兩條路徑,推進三大戰略,實施十項工程”的辦學指導思想,以提高質量,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之路,不斷深化綜合改革,努力將學校建成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師范大學。
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基礎教育師資和行業應用型人才10萬余人,大部分服務在黑龍江省的基礎教育和社會各類崗位上,為黑龍江省教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哈爾濱理工大學轉專業政策
時間:2024-07-12 11:0:05黑龍江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2 11:0:12哈爾濱理工大學本科招生網
時間:2024-07-12 10:0:02黑龍江大學本科招生網登錄
時間:2024-07-12 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