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2017年高考地理試卷以穩為主,穩中求進,在題型、風格、呈現形式等方面延續了以往特點,給考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試題以立德樹人,以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為主線,通過優選考試內容,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突出地理思維品質,實現高考地理試題的育人價值、選拔功能和引導教學作用。
一、內容選取導向明確,發揮考試的育人功能
地理試題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考生分析其中蘊含的地理原理,使優秀傳統文化具體化,培養學生用地理思維看問題的敏感性。如全國III卷1~3題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為載體,考查背后蘊含的地理特征、地理過程、地理聯系。
始終貫穿人地關系的主線,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傳遞和弘揚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之美,引導考生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如全國I卷43題、全國II卷44題、全國III卷43題。
沿著“一帶一路”選取典型案例,彰顯我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理念,如全國II卷36題。力求用新思維、新途徑去解決考生看得懂、易接受、體會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冷靜理性看待現實世界。使地理試題試卷不僅成為選拔的有效手段,也成為育人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二、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培養學科思維能力
高考地理試題依據高校人才選拔需求,強化關鍵能力的考查,拓寬試題素材范圍,構建實際問題情境,不斷創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選拔功能。
1.強調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增強基礎性
地理試題注重對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識的理解及其應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國I卷6~8題呈現了經過模式化的閉合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未發生變化的背景,將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與蒸發兩者的關系上,重點考查學生對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糾正簡單使用蒸發量來評價區域干旱程度的誤區。全國II卷第36題,以1994年和山西省焦化廠布局的變化為切入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和環境保護的成就。該題考查的工業布局和環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內容為考生較熟悉的主干知識,但要求考生準確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充分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現實生產中的地理問題,培養考生用地理思維來理性分析、思考社會公眾關注的話題的意識。
2、注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綜合性
高考地理試題的設計注重用整體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如全國I卷第37題給出“苔原帶內部分異規律在某山峰南北坡體現不同”這一特殊地理現象,引導考生通過采用地理學中的要素關系分析方法(綜合研究)和區域對比方法,最終實現了對這一現象形成機制的判定。展示了地理研究過程中的科學思考過程,要求考生能應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規律分析具體的地理問題。由表及里地引導考生運用所學知識逐步地探究人與自然環境間是如何“互動”的,深化了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3、創新設問的思路和形式,鼓勵創新思維
設問是實現考查功能的關鍵一環。地理試題注重對試題設問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創新設計,在延續往年風格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今年繼續設置有限度的開放性設問,給予考生進行個性表達的廣闊空間。既保證考生有話可說,又能使能力目標可測、答案可控。如全國III卷第36題“你是否贊同在甲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笨忌x擇贊同或不贊同都可以,只要給出的證據能夠支持所選擇的態度即可達到要求。這樣的試題使考生能夠從標準答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鼓勵考生進行主動思考,從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新性。
較強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學生通過反思和探究,透過事物的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認識。通過思辨能力的考查,允許考生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組織材料信息,有利于考生培養積極思考的態度和創新意識。全國II卷第37題,首先給出“古代印第安祖先可通過白令海峽與現代人還難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峽”這一看似乎矛盾的地理現象,進而探討為什么修建白令海峽跨海大橋難的問題,引發考生主動、積極思考。
三、堅持改革方向,引領教學深化
高考地理科試題歷來注重培養學生整合地理知識、探求并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科特色得到更加鮮明的體現,對學生素養的培育也起到積極導向作用。
1.體現學科素養立意
區域認知是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之一,而對區域界線的理解是區域認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學地理課程和教學中,突出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但對區域之間的過渡性相對較少關注,甚至把區域界線絕對化。全國II卷1~3題,選擇蘇南、蘇北的劃分、“秦嶺淮河線”為素材,重點考查考生將地圖上的地理界線與實際地面狀況對應的思維轉換能力,引導考生理解區域界線以及河流對地理分異的作用,并進一步引導中學地理教學對于區域認知這一核心素養的落實。
地理學要揭示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農業發展強調自然要素的高質量配置,包括水資源豐沛、熱量條件好等。容易讓人誤以為農耕文明應首先出現在水熱條件好的區域。其實不然,水熱條件好的區域多生長森林,開墾耕地就必須清除植被,在人類尚無鐵制農具時,這樣的工作十分困難。全國II卷6~8題以“古埃及農耕文明的形成”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之前,能夠在尼羅河泛濫區沉積物上直接耕種的原因。要求考生綜合分析自然要素配置與原始的土地利用形式,理解尼羅河定期泛濫除了帶來類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更重要的是掩蓋了泛濫前的植被,使熱帶沙漠中的尼羅河泛濫區能夠孕育古埃及農耕文明。
2.體現“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高考地理試題一直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問題,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礎上,自然地延伸出問題,啟發考生運用學科知識和思想方法進行思考。如全國I卷1~3題“我國東部地區某城市街道機動車道與兩側非機動車道綠化隔離帶的景觀對比照片”、全國III卷1~3題“一幀反映江南水鄉的剪紙作品”、全國III卷10~11題“互聯網信息”等,情境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貼近考生生活實際,有利于調動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思考和作答。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引導中學地理教學要教會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生活現象,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地理學的視角和觀點看待、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素養。
廣東警官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13廣東警官學院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10:0:54華南農業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0廣東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