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直接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從原來的0,燃爆硬核地燙上一個1字
從0到1,制作團隊開始抬起頭,迎接曙光。
通過客觀角度去看待一部科幻電影
然而觀眾,更應該平復心情,別夸張引伸到要懟天懟地的民族情緒層面,畢竟,如果真的是一件牛b的事,我們更應該用先進的態度去對待"其實我們早就有這樣的環境和條件去創造更高質量的科幻電影的。
但科幻電影要走的進程,我們現在穩穩地踏出一步"簡單來說,就是分畫面,科幻宇宙觀,故事。
畫面:牛b的,國產這樣的效果已不錯。
科幻宇宙觀:在電影里,在科幻里,是成立的,在現實不成立,這個也不太重要。
故事:受眾更想看到的不是這樣的人物故事。
《流浪地球》有人說,好萊塢能拍一百部這樣的,而中國起步了,效果很好。很久沒用力寫點小評語。前提看到很多人拿著"愛國"去diss別人,去引伸到罵吳京的都是混蛋,對這樣的標簽是不憤的,我十分不認同。希望回歸到電影本身,別什么都上升到民族。要懟的話,先看右面的圖片,再慢慢引伸。(引用網友:兔子等著瞧)
劇情結構
影片原著于劉慈欣科幻小說,故事講述幾百年后,太陽由于不斷膨脹,地球因而面臨危險,通過使用數萬數量的行星推進器將地球推進去另一個星系。我們能看到劉培強與父親兒子的開場,也看到他與主線劇情"地球"的劇情,是一來參與不了,二來生硬改劇本,導致的。畢竟吳京是后來加入的。這樣的插入,就是加多一塊綠布與空間站的置景吧。可是,劇情中前期所有的驚險情節,與劉培強無直接關系,他只能在遠方憋得慌:為什么沒我的驚險戲份。
影片給了特效很多的發揮空間,讓我們看到的是俄羅斯時代重工業效果的裝置與基地。特效可算是精美。但要顧上3D的效果,明顯3DIMAX的平臺對制作的要求會更高,3D體驗感一般。
不只有科幻元素,還有溫情貫穿全片
整片用了“家”的主題,來牽動淚點與高潮。對,用粵語俗話表達:“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在文藝片里說“家”,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而在科幻災難片來說,才有主心骨,已經怕了很多觀眾說,看完不知說什么的效果,那么說"家",大家都能容易共鳴。這樣的眷顧觀眾,又有點配不上整體畫面的科幻感。很讓我記憶尤深的一句對白是:“沒有人的文明,是沒意義的”。整片效果,按史詩級效果呈現,看完心情膨湃且膨漲,然而,老是覺得,這樣的主線劇情,有點匹配不上的感覺。
影片的背后
下面聊聊大家沒注意到的影片背后。我們看到了效果,也看到幕后的艱辛,都說拍電影辛苦,這個"艱辛"怎樣定義呢?
一、工藝模式
我慶幸這種工藝模式的出現,傳統都是實拍,畫面效果如何,現場在監視器都能看到,而在科幻片的片場都是置景與綠布,沒有即時效果元素組合,怎樣想象到畫面整體效果?怎樣想象,后續再說。要說的是,這樣的工藝流程,在《流浪地球》里是很難得的經驗。這時候張藝謀可能還對著監視器NG第70條。
二、中國的電影工業未標準化
“都是哥們,兄弟,他做過什么片的攝影”,這樣的對白洋溢在三里屯周圍的咖啡店。我們沒有《流浪地球》呈現的標準化,也缺乏專業的電影精神,同行之間有相互不支持......通過以上看出,《流浪地球》的制作更困難,我就奇怪中國影視的預算工作是怎樣弄的?一個項目下來非要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拍電影,這是創作,不是建房子,建房子時的預算可以列一千多項,拍一部規模大點的影片,卻總是各種預算不足,從沒聽說過哪個劇組的拍攝預算是充足的。《流浪地球》沒預算,剛好拍完前期,到后期制作,預算又不夠了,要特效團隊加班處理,在預告里都說秋褲都買不起了。
三、工序前期
劇本、分鏡、美術概念、美陳、裝置設計、道具設計,我只說這次特殊性的要強調的。就以上所提,都要過百人去完成了。后期制作難嗎?有了素材、設計概念,其實不難。建模、跟蹤、背景場景實拍渲染、各種大裝置建模、材質渲染、小材料碎片粉塵、剪輯、調色。
我要強調:(1)現今的建模費,已經很便宜,貴在渲染;(2)這種調色,不是廣告的和一般電影的一二三四五六級調色,而是做減色。簡單說就是,你看到的大景,飛船帶上人的,空間站的,都是灰階,然后用減光,變成了暗,而沒減光的區域就成了點綴的燈光,再加不同的燈光顏色。燈光都是調色師自己后期加燈的,(人物部分燈光除外)這樣的整體制作難度,要前后期充分的配合,必定需要人仰馬翻才能達到效果的。
四、工藝的整合與修改
修改在制作上,從劇本按十萬字十萬字的改,設計稿按一套一套概念設計圖的改,后期像等甲方定稿一樣?不,一個鏡頭的后期改過百次。有人說一個導演要學會選擇,執行時,會有很多變化要選擇,很經常累就累在這。沒標準化,這注定是一場惡戰。我經常形容片場就是戰場,是一種帶著藝術去突破現實束縛的一場戰斗,戰斗下來滿身的“鮮血”。如制片人所說的,每天片場都有人辭職,有各種奇葩原因,有些飯盒都不領就走了。
從突破這些制作難度上,中國,能有此舉,值得致敬,值得二刷送票房。然而,以上,觀眾都是看不到的,也不想知道,觀眾看效果,電影不是單純技術的活,還有藝術,情感,靈魂等等的結合。
《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效果,也看到了一個虛擬的宇宙里的故事。然而,說劇情是符合市場呢,還是要說劇情就這樣在能做的范圍內已經夠呢?反正,最終出來的結果是:大氣、偉大、責任使命精神,都是大的?吹街虚g,人們已猜到,結局必然要美好并且賠上一兩個主演。這樣有違原著,當然原著也不是為偉大而偉大的描寫。自己說自己偉大,不是現今電影的語言,電影是給出一種狀態與心境觀眾去發酵,大起大落還不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所以這是劇情中給到人們的效果,也沒說好壞,制作總有一定的范圍,預算也更有范圍了,大家都在范圍里去完成范圍內的事。
(最后的拍攝通告郭凡祝語,也要很用心用力的加上一班人一起努力的目標以鼓勵)
不過有一種思維,叫一種新的世界觀,不要從0開始去說,這片也引用了,正片一開始,在地下城已經有制服造假術了,在棚內搭出來的景自然是少了點煙火味。而國外引用這思維時,會用在當下世界觀的制體中,用制體給出更多的階級觀念與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此外,流浪地球更多的時間給主演反打對白,這樣才有"戲"的空間啊,演員才能拿獎嘛,可見全片留更多的是特效的空間。加強了階級規則,驚險部分的驚險才真實合理,不然,驚險也會有堆徹感,如中后部分激活了裝置,主人公“戶口”駕著車要沖過要關閉的閘門,從他沖過第一道閘門時,就知道,后面他都能沖過。閘門關閉的原因當然也是合理,而用規則去加強驚險,會更帶先進性吧。這段落說的只是在原基礎上的一些思維的小變化的小方向,也不能說建議,也不好說太細。
小總結一下就是:看到國內有這效果,絕對是燃爆的爽;看原創的小說概念科幻事件也是爽的;就劇情整體調度設計相對的大起大落,正路,這樣的科幻美學效果,能承載更先進的劇情;大贊一下細節的用心。
篇二
終于,我在電影院看到了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看完之后,非常震撼和感動。宏大的敘事格局,炫目的特效制作。在一瞬間我以為這是一好萊塢大片。因為這部電影的特效制作,真的是我看過的國產電影中最好的。
但是和別的爆米花電影又有所不同!读骼说厍颉凡恢皇呛唵蔚谋谆娪。在宏大的特效場面之下,還有很多東西值得讓人深思。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不太喜歡劉啟這個角色,感覺他沖動,蠻橫,只會怪別人,尤其在大樓里運輸“火石”時,他堅持先運人,讓人覺得他是個自私的人。
后來大樓崩塌,他把姥爺的死怪罪到了救援隊長王磊的身上,卻沒有考慮到那個在臨死之前還努力幫他姥爺生存的戰士趙志剛,他也死了。隊長也很傷心,而他卻只會一味地抱怨。
但仔細想來,劉啟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他從小失去母親,憎恨父親,姥爺帶他長大。他的人生在地下城度過。姥爺和妹妹就是他的全部。在末世來臨的時候,又有誰能做到大義凜然,舍己為人呢?
他其實已經很棒了。他其實有機會開車回到地下城。在地下城中與地球一起灰飛煙滅,但是他沒有,他很勇敢。他敢想,敢做。
不止他一個人想到了點燃木星(劇中后來也交代了其他專家也有這種想法,但被否決了),但只有他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
細細想來,劉啟其實就是末世人類的鏡子,習慣了恐懼,但又不恐懼。就像影片最后說的,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我們還在害怕什么呢。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