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我從青春走到壯年、又進入老年,經歷過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新世紀的全球經濟、的中國夢。每個時期都有感動我們的地方,但再也沒有像談起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那樣激動人心、那樣載入史冊。進入,標志著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堅持用改革推開機遇大門,以改革的精神、靠改革的勇氣、用改革的方法,把蘊藏著必然性的機遇,變成一個國家強盛、民族發展的現實,這正是我們對改革開放40年來最好的致敬。
回望歷史,正是改革開放的驚世偉力,為我國打開了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機遇之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農業活力、鄉鎮企業雨后春筍般脫穎而出。1977年570萬、1978年61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對外開放為經濟社會引入先進經驗……40年來這些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嘗試助力國家穿越“歷史三峽”,也讓每個中國人有了改變命運的機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開疆拓土,1500多項改革措施付諸實施,為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打下了堅實的樁基。
40年前,中國共產黨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中國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書寫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深深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的中國價值也感召了世界。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始終與世界同發展、同進步。我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深感榮幸和自豪。
百多年前,梁啟超曾用“三個中國”來概括中國的大歷史,即“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說,今天的中國已具備“世界之中國”的擔當、地位與豪邁,重要的是我們夯實了中國自信的根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幫,始終保持和發展。其一,我們有巨大的經濟力量助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中國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中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生存新戰略為世界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筑實了中國自信的物質根基。其二,我們有巨大的制度力量助推著世界政治文明進步。武漢大學項久雨教授的力作,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的《中國新貢獻》一書中認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形成的中國獨特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推進了的發展與進步,凸顯了制度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為其它國家探索本國的治理模式提供了“中國參考”,筑實了中國自信的制度根基。其三,我們有巨大的文化力量催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自信是中國自信的本質。黨和國家所倡導的“不忘本來,吸引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理念,所推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格局,不斷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筑實了中國自信的文化根基。其四,我們有巨大的社會建設力量不斷改變著利益分配格局!吨袊仑暙I》一書中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民生工程不斷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筑實了中國自信的社會根基。其五,我們有巨大的生態力量構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國正日益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中國正大力推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嚴格的環保問責機制,彰顯著中國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擔當和責任,充分顯示著中國自信的世界意義。
我們之所以有自信的根基,主要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享之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40年,改革開放碩果累累,為民族復興夯實了基礎,凝聚了希望。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速度之快,建設美好山河的力度之大,人民生活幸福感之強,社會之所以安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之所以萬眾一心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開啟建設強國的新征程,這正是人民群眾看得見、感觸深、深受益的發展性成就。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心中最多的是自信和自豪,要說40年改革成就千言萬語也訴不盡、說不完。作為教育戰線退休的老同志,也曾從事過小學教導主任、校長、區文教干部、高完中校長、書記、縣政府專職督學等職,對開州教育的發展變化既是參與者,又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其中三個方面的改革成果實質上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祖國騰飛的一個縮影。
一是切實解決了學生午餐吃飯難的問題。過去是學生帶糧食用飯盒蒸飯,或者用開水泡冷飯,或者家長背背簍送飯,如果學生忘帶糧食蒸飯,餓飯是常有之事。而今,全面建起了高標準的學生食堂,實施了“明廚亮灶”工程,學生不僅有飯吃,而且吃得飽、吃得安全,并且還享受在校期間每天4元的營養膳食補助,學生不花一分錢就能吃上三菜一湯的營養餐,如果需要更高品質的飯菜,每天只需再繳1?3元,而且期末實行多繳的退給學生,不足的由學校公用經費墊支。
二是切實解決了學生上學路途遠的問題。由于開州地貌特殊,山地占63%、丘陵占31%,農村特別是山區學生上學需要翻山越嶺、趟水過河,很多學生單邊步行1小時以上,有的多達3小時,不少學生上學、回家兩頭黑,打起火把上學,天黑了家長在放學的路上接學生,既不安全又難以保證充足的睡眠。而今根據學生實際辦起了寄宿制學校,每個宿舍都配有上下床、小書桌、電風扇、衛生間、洗衣臺等設施設備。過去擠通鋪、打地鋪、宿舍穿眼漏壁、冬冷夏熱蚊蟲多,半夜打起手電上廁所等情景一去不復返了。同時,還按學生比例配有生活指導教師,學生在校也能享受到母親般的溫暖和呵護。有一所位于與云陽縣交界的河堰初中,寄宿生內部管理一直有特色,既管理有序,嚴格訓練,被子折疊、物品擺放整齊劃一,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的廣泛好評,吸引了全區多所學校前往學習參觀。
三是切實解決了“有學上與上好學”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從排除危房到改建、擴建和新建教室;從功能室建設、運動場建設到“廁所旱改水”;從學生課桌凳換新、圖書裝備到班班通建設;從辦學標準化到教育現代化,到教學信息化建設等,一步一步邁上新臺階,全區最偏遠的學校,以及超小規模的學校都聯通了互聯網,用上了云平臺?梢赃@樣說,農村特別是山區孩子第一次摸到了鋼琴、電子琴,坐上了寬敞明亮的計算機教室。告別了過去的破危教室、石桌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學校道路和運動場,享受到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插上了一雙堅實的翅膀。學校辦學條件好了,學生笑臉多了,家長評價好了,社會滿意度高了,2016年我區一次性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合格驗收。教育形成的品牌逐步打響,開州已成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市級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村校建設和管理及精準扶貧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以及教育部宣傳推介等。特別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高考出口質量逐年攀升。2015年重本上線1678人;2016年1738人;2017年1963人,北大、清華上線5人;2018年2133人,北大、清華上線7人,一大批學生被北大、清華、人大、上海交大、復旦、浙大、同濟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錄取,創下恢復高考制度40年來的最好成績,這正說明改革開放40年來,開州教育發展最大的成就就是“教育讓人民滿意”。
對比當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使我們對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對“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決擇有了更為堅實的底氣,民族復興偉業都將在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中實現偉大夢想。
站在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起點的,我們不妨用歷史的思維看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是昨天的寶貴經驗,又是今天的歷史選擇,更是明天的前進方向。展望未來,我們更加自信,主要有源于時代又引領時代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顯示了引人入勝的壯麗篇章,不忘初心的政治宣言,天下為公的使命擔當,人民至上的執政情懷,高屋建瓴的行動指南,催人奮進的戰略安排,這就是光耀中華、輝映世界的思想火炬。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