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在中國近百年人權思想史上,孫中山的人權思想無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上面深深烙下了民權主義的印跡,反映出近現代中國人權思想的曲折歷程和艱難險阻,孫中山的人權思想是民權主義的,而不是人權主義的。這一點決定了孫中山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集體本位主義的。集體本位主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始終占主導地位。與之相應,孫中山的民權主義的人權思想自形成以來便一直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時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以人權主義為標志為旗幟的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個人本位主義的。個人本位主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始終處于下風,與之相應,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研究孫中山的人權思想,不能不在總結近百年人權思想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孫中山思想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當代中國固然需要研究和宣傳民權主義,但更需要認識倡導人權主義。
就民權和人權的觀念而言,孫中山最早接受的是民權觀念的影響。在其民權主義理論形成過程中,起先人權是被包含在民權之中的。他在針對封建君主專制主義制度進行批判時所討論的大量問題既是民權問題,也是人權問題,由于民權和人權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且在含義上有交叉和相同的方面,所以孫中山乃至近現代許多思想家在探討民權問題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不同程度上論及人權問題。孫中山對人權問題的探討既有自覺的一面,也有不自覺的一面,孫中山對西方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觀念作過大量的介紹和宣傳,此種介紹和宣傳最終是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民權主義綱領服務的。
孫中山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中國的舊道德,是我們民族“固有的精神”。這些自然是應該恢復的。除此以外,“還有固有的智能也應該恢復起來”。所謂智能,在孫中山眼里就是知識和能力。他指出:“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喚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識也應該喚醒它。中國有什么固有的
知識呢?就人生對于國家的觀念,中國古時有很好的政治哲學。我們以為歐美的國家近來很進步,但是說到他們的新文化,還不如我們政治哲學的完全。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段話。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他指出中國政治落后是因為受外國的政治經濟壓迫,而推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由于中國人不講修身!安恢乐袊鴱那爸v修身,推到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這是很精密的知識,是一貫的道理。像這樣很精密的知識和一貫的道理,都是中國所固有的。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后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誡國人要注意自身的修養。必須指出的是,孫中山對儒家那套修齊治平的理論雖十分推崇,但也主張向西方學習。他說:“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但要改變中國的現狀,建立起共和國,首先要起義,推翻帝國主義,建立起民國主義。
孫中山要奪取政權,就必須締造一個革命黨,這是一切企圖走暴力革命武裝
奪取政權道路的人們年遵循的常識。具有暴力主義傾向的孫中山從革命初期就一直努力組建革命黨,并逐漸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努力提高黨的地位,在黨與民的關系中,起初黨在理論上從屬于民依附于民,黨權在民權之下,這在孫中山早期思想中是確切無疑的。但是,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激化,兵權日益顯得重要!案锩驹讷@民權,而革命之際必重兵權”。所以孫中山開始投身民主革命。
孫中山在1879年11月投身民主革命,1894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905年8月創建同盟會與改良派作斗爭。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接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最后推翻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
了大會。大會透過新的黨綱、黨章,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在大會透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充實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1924年10月在鎮壓廣州商團叛亂后,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終因積勞病劇,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說過“革命”“共和”“平等”“自由”“民權”等都是
中國古已有之的東西,不過被后人遺失了,F在我們要推翻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共和的民主國家,就是要恢復這些固有的思想觀念。如此看來,孫中山雖然沒有對“國粹”下一個定義,但綜觀他的全部著述,其“國粹”觀是相當廣泛的,指的是一切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一切符合民主革命事業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傳統。
我們從孫中山的事跡中知道,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
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在政治上也為后繼者留下珍貴遺產。在我們眼里,孫中山為求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繁榮富強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觀后感第二篇孫中山先生產生于他那個特定的時代,又給了他那個特定的時代以深刻影響。孫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紀后半葉至20世紀初葉,那時我們歷史悠久的祖國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蹂躪和侵略,中國人民遭受著封建制度的腐朽統治和壓迫,中國的民族獨立受到嚴重侵害、主權不斷喪失,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不愿意忍受奴役和壓迫的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難中覺醒,奮起反抗,向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孫中山先生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青年時代,孫中山先生目睹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地,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激情和極大的民族義憤,萌發了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變中國和中國人民命運的堅定信念。從1894年創立興中會起,孫中山先生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全身心地投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的革命事業,奔走于海內外,聯合各方力量,建立革命團體,從事宣傳鼓動,發動武裝起義。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高舉實現民族獨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幟,領導創立中國同盟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孫中山先生組織領導和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從而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這是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的最具歷史意義的偉大功勛。
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孫中山先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先生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先生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觀后感第三篇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孫中山先生也始終把中國共產黨人當成自己的親密朋友。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開展了大規模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開拓前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中國的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深刻變化。撫今追昔,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令他憂慮重重的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他念茲在茲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魂牽夢縈的中國現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繼續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我們要銘記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輩振興中華的夙愿,繼續把幾代中國人為之吶喊、為之奮斗、為之流血犧牲的民族復興偉業推向前進。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積極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積極推動和諧社會進程,不斷開創新局面。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大力弘揚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和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廣泛凝聚中華民族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共同創造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未來。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