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看了最后一集《千秋之評》,這一集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后的歷史邏輯,并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歷史是古代中國為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歷史上傳統讀書人都看重能夠刻諸青史的德行、功業和言論,因而也就在終極價值上把歷史看得高于現實,堅信歷史終將裁決現實,評品現實。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歷朝歷代在廉政建設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經驗教訓,這些豐富的精神遺產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廉政文化。鑒之于史,問己于廉,三省于身,厲行于事,而后才能立于民心。包拯、狄仁杰、海瑞、張伯行等歷代清官,就像一座座豐碑,佇立在更迭的歷史之中。時間沖刷,風雨摧蝕,絲毫沒有動搖他們在歷史的地位。這種力量根源何在?在于廉政,在于民心。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人民謀利益、辦實事,為維護社會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終究會被時代鐫刻、被人民銘記,實現中國夢正需要這樣的“青天”。
王岐山同志曾說過,要加強理想信念的教育,使領導干部不想腐,最高的境界是“不想”,不想腐,把社會教化同國家治理結合起來。王岐山同志曾引用中國最著名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來解釋這個長效機制的內涵,其實這八個字就是中華民族道德標準的基因,是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骨子里的東西。所以,《鑒史問廉》通過講好一個個故事,達到入腦入耳入心,以此凈化人們的思想靈魂,最后實現“不想”。這就是“不想”的思想帶來了“不想”的行為。如今的中央領導,利劍一揮,先懲貪腐,順勢提拔清正之官,讓我們對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充滿希望,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體或者街頭舉報貪官污吏了,這無疑讓清廉之官能夠嶄露頭角,讓他們來維持我們國家的和諧安定,讓人民群眾能夠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說,生活在今天,我們是幸運的。
打擊貪腐,肅清風氣,讓清官不再是人民群眾的追求,而是變成一種新常態吧!
千秋盛代,中華五千年文化中,記載了太多清官和貪官的故事。這些故事時時刻刻在提醒著我們學習的典范和引以為戒的典型,我們需要從這些歷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歷史邏輯,更要提醒現在的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為官,執政為民。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