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門》觀后感 篇1
生孩子,可能是一個家庭一生中最喜悅的時刻,也可能會把一對母子送到鬼門關前。對于前者,我們身邊看到的太多,而對于后者,我們知之甚少或者選擇避而不談。導演陳為軍在紀實電影《生門》中,把鏡頭對準了中南醫院的產房,用700多天的時間,真實記錄下4位孕婦艱難誕下新生命的過程,讓我們直面生產背后的故事。
電影《生門》選擇的四個家庭都是早產兒,這就注定了這部電影會格外揪心。像“定時炸彈”一樣的高風險妊娠、手術室里命懸一線的搶救、尚未足月前途未卜的小生命……四個家庭的命運像過山車一樣,看得人心驚肉跳。這里有身無分文,卻需要5萬塊錢拯救一大兩小三條生命的丈夫;有已被當地優生科判定發育遲緩,卻在醫生的堅持下頑強求生的胎兒;有心臟兩次停跳,全身換血4次,在死神面前艱難轉身的孕婦;有冒著生命危險懷上第三胎,非要生一個兒子不可的農村媽媽;還有“拆彈部隊”首領——婦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瀾。
最讓觀眾揪心的大概就是那對來自大別山區的雙胞胎父母,因為沒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萬元的手術費用讓山里的漢子抹起了眼淚。就連醫生都曾勸他斟酌,畢竟即使手術成功,一個早產兒的救護費用也要在十萬以上,更何況是雙胞胎。但父親始終堅持,大人小孩都要保,最終他借遍全村,幾百、幾千地湊齊了手術費,甚至還借下2萬元高利貸。這個故事里,我們看到了手足情深、鄰里互助,質樸的山里人再窮也為救人伸出援手;我們也看到了醫者仁心,大夫想方設法為患者省錢;導演也借村民之口對農村醫保制度、貸款制度提出了質疑:在生命面前,制度可否有通融的余地?
電影里更具爭議的是一位想要讓妻子引產的年輕丈夫。因為孩子被優生科判定發育遲緩,父親難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擔心人財兩空,堅決要求醫生引產,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后遲遲不愿意交錢搶救。但產科、兒科的醫生們卻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堅持認為要給孩子一次機會,畢竟這是一個生命,還有可能是一個健康的生命。置身事外,很多觀眾可能會質疑這個父親,如此狠心地要放棄自己的親生孩子;但倘若換位思考,一個不健全的孩子一生的痛苦,以及會給這個家庭帶來的災難,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承受之重。關于生命的抉擇,如此痛苦,卻又無法回避,這樣的故事編劇編不出來,卻被鏡頭真切地記錄下來。
電影的最后,畫外音問小男孩,“你是從哪里來的?”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回答:“我是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边@一點毫無疑問,但很多子女可能并不知道,媽媽在生下自己的那一刻,經歷了怎樣的痛不欲生和驚心動魄。難怪有位男觀眾說,看完電影,他第一時間想給媽媽打個電話,問一問自己出生那天發生在產房里的故事。
紀錄片《生門》觀后感 篇2
12月16日電影賀歲黃金檔,張藝謀的《長城》被視為最大體量的電影,敢于與《長城》同日上映的影片,有葛優、章子怡以及一大批明星領銜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有歐豪等小鮮肉主演的《少年》,還有一部影片,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明星的《生門》。通過前期看片可以確定的是,《生門》在劇本故事方面,將秒殺上述三部影片,作為紀實電影的《生門》的每一個故事細節,都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優秀的編劇無法編出來的,F實比電影精彩一百倍,這句話可以用在這部影片身上。
什么叫“生門”?一個生命誕生的全部環節,家屬的糾結感,從產科醫生到產科護士奔跑的腳步,從產婦的父兄親屬到每一張真切的人民幣,也包括每一臺搶救手術的關鍵時刻以及分娩室內外的人情冷暖!渡T》用了三年時間,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取得了四十位產婦及其家人的授權,采用鏡頭直擊的手法,最后選擇編輯了其中四位早產產婦在醫院里里外外的故事。沒有明星,沒有既成劇本,沒有大投資,全是對于一個生命從哪里來和怎樣來的關注,也即一個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環境的關系,包括了其家庭,輾轉經過的醫院,在生產過程經歷的種種困難與驚險,還在娘胎里時外面的醫療保險制度和醫院的治病機制。
作為一個年看片超過100部的電影專業記者,作為一個在產房外焦灼過的父親,我上一次為一部電影流淚還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體育中心潮濕的草地上,我一邊看著《唐山大地震》電影,一邊把電腦放在腿上淚流滿面地書寫。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淚,是為了生命的逝去和艱難成長。
看《生門》,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體驗。
男嬰成功產出,產婦夏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兩萬毫升,相當于身體里的血換了好幾遍,唯一的辦法是切除子宮,但產婦卻執意保留。為此,全體醫護人員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子宮保衛戰……
另一個產婦,中央型前置胎盤,雙胎、重癥糖尿病,保大人還是保小孩?鐵漢柔情,淚灑病房。醫生、病友、家人、朋友,籌款借貸的生死時速。
生男還是生女?為了生一個男孩,產婦曾憲春懷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宮穿透,命懸一線。賭命懷胎,換來丈夫的懺悔和全家的熱淚……
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多了去了,《生門》真實而殘酷,但不乏輕松幽默,F實中被稱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醫院產科主任李家福,是個充滿魅力的人,有病人問,“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說,“我休息日是32號!”早早地趕到辦公室里,他也會拿起噴水壺,為他那早已枯掉的綠植噴噴水,引來觀眾一陣善意的笑聲。有記者采訪李家福,問他是否去看電影《生門》,他說,看電影要兩個小時,夠我搶救一個小生命了。沒有救死扶傷的豪言,那是儒雅的醫者父母心。
看《生門》的感受是復雜的,一會兒緊張地抓住影院座椅的扶手,為命懸一線的人操心;一會兒淚流滿面,為生命的到來,為生命之艱難。還好,最后流完所有的淚,你感覺自己像被洗禮了一遍。你想打個電話給媽媽,感謝她帶你到這個世界,你想輕松地感慨,“你好,生命!”
紀錄片《生門》觀后感 篇3
看完了電影紀錄片《生門》,我已經淚流滿面。我看的這場電影是電影上映前的點映,先看電影后付費,自愿付費,如果看著好就付費,看著不好就不付費。我付費了,不僅是為了電影拍得真實,而且為了婦產科醫生,為了對他們的尊重和稱贊,所以,我付費了。
而且,我寫下這篇觀后感,希望大家都看看電影紀錄片《生門》,通過這部影片了解生命之門的婦產科,了解這群肩負著兩條以上生命的婦產科醫生。
更希望那些剖宮產二胎的準媽媽們看看這部電影,了解剖宮產二胎的風險,為自己的生命,為下一代的安全,根據自己的年齡、健康狀況,好好權衡一下,減少二胎的風險。
紀錄片《生門》觀后感 篇4
10月24日,紀錄片《生門》在北京舉行了看片及映后研討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趙軍等專家到場。諸多業內人士都對這部講述生育問題的影片紛紛表達了高度贊揚,認為該片在當今商業片潮流中獨樹一幟,是能夠“讓以后的人知道這個時代人民面臨的痛苦”的影片。據悉,該片已經定檔12月,擠進了賀歲檔。
《生門》由陳為軍執導,耗時365天雙機位跟蹤拍攝,從40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不過故事性較強,主要講述了這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所謂極端情況,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見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還患有糖尿病,而且懷了雙胞胎,隨時都會大出血,需要5萬元的手術費,但孕婦并沒有醫保、只有5千塊錢,諸多問題接踵而來。此外,還有患有妊娠高血壓、孕齡28周孩子卻沒有胎動的孕婦,以及手術中血崩需切除子宮的孕婦等等,在手術室里的真實情節看得人觸目驚心。
然而,這并不是一部展現普通醫療過程的影片,手術只是個引子。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表示,開篇的那場手術帶來的震撼難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現得淋漓盡致,后面才開始展現經濟、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倍@些后面的問題,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專家都表示,這部影片含義頗深,能夠引人深思。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