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建黨偉業》觀后感1000字1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_周年。6月15日,我們在開原市維多利亞影劇場,觀賞了影片《建黨偉業》。看了《建黨偉業》大型影片等于重溫學習一遍《中國近代史》,使之受到一次《黨史》、愛國主義教育,受益匪淺。
影片《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張勛復辟、新文化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直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勝利召開,高度集中地反映了這段歷史的主要事件過程。影片《建黨偉業》主要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開始。1911 年(農歷辛亥年)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一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推翻了中國封建清王朝,建立民國,孫中山先生當選臨時大總統。但是,辛亥革命后沒有根本解決中國的問題,1916年袁世凱稱帝,當了83天皇帝在憂憤中被民眾轟下臺死去。在這同時,發生的護國戰爭。護國戰爭是1915年12月至次年6月,在云南等省組織的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而進行的一場進步的、革命的戰爭,最后取得勝利。接著是張勛復辟。張勛復辟是 1917年6月,張勛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進北京。入京后,張勛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并于7月1日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辟,改年號為‘宣統九年’,并通電全國改掛龍旗,結果復辟僅12天破滅。而后中國內戰不斷爆發,出現了大批割據地方軍閥,使得人民的痛苦和民族危機極度加劇。
第二階段:在俄國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勝利影響下,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到中國,產生了初級馬克思列寧思想。接著是巴黎和會。在巴黎和會上,英國、美國、法國等把山東半島割讓給日本,而賣國求榮的中國的北洋軍閥政府簽字承認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巴黎和會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五四運動主要愛國青年學生同英、美、法國把山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清政府賣國求榮、喪權辱國的斗爭。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影片主要反應五四運動,愛國青年學生走向街頭熱血激昂,“火燒趙家樓”同腐敗的國民政府抗議斗爭。這是影片的高潮中的高潮。五四運動是以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胡適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精英,為中國向何處去進行探索。特別是一場,文言文與白話文孰高孰低的辯論在北大舉行,新思想與舊思想的激烈交鋒……
第三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是以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濤、周恩來等一大批優秀青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過程。這是影片的主要重要部分。
影片主要介紹,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過程。中共黨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正式舉行,會議7天。會址設在李書城、李漢俊兄弟住宅,大家圍坐在客廳長餐桌四周,室內沒有特別布置,陳設簡單,氣氛莊重。出席中共一大代表13人,代表著全國57名黨員,他們是:上海的李漢俊、李達;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同志、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留日學生周佛海以及陳獨秀委派的包惠僧。陳獨秀和李大釗因公務在身未出席會議,而在代表們心目中他們仍是黨的主要創始人和領袖。
會議在最后一天(因特務告密)轉移到浙江嘉興湖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選舉中央領導機構,代表們認為目前黨員人數少、地方組織尚不健全,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并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由此產生。會議閉幕式,12人起立莊嚴齊呼“第三國際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會議在齊聲高唱《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影片這個場面,十分精彩、激動人心,觀后使人難以忘卻。
電影《建黨偉業》觀后感1000字2
那天,我坐在學校報告廳看完了兩個多小時的影片《建黨偉業》,我似乎找到了一種理解,對黨的光輝的理解。
因為痛過、屈辱過,絕望過,卻不曾低頭過,所以榮耀,所以光輝。
然而,這種理解,亦或者說是詮釋,它源自另一種不能被華麗的辭藻修飾,甚至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東西,那便是愛國情懷。聲嘶力竭是影片中出現最多同時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愛國情感的宣泄,簡捷、堅定、擲地有聲。它來自一個孱弱社會的文弱青年人,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庸俗的不顧形象的夸張方式,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來自人靈魂深處的爆發力,帶著所向披靡的穿透力;是一種欲圖對抗絕望現實,來自內心一絲希望的升騰;是一種最真實的,并且能夠令人身臨其境的感召和呼吁!它是所有激情和勇氣的來源,是一場殊死和野心的較量,是所有革命者誓死如歸的宣許,是千千萬萬同胞得以脫離水深火熱的寄托,是一個民族即將重生的吶喊!
當3000多名高校的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游行示威;當學生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當32名學生被軍警扣押,當各界人士群起抗議;當舉國上下大規模地罷課、罷工、罷市紛紛響應學生;當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后拂袖離去……這一幕幕快節奏的鏡頭銜接,是革命熱情和愛國情懷的濃縮和迸發,是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抵御的!那時候,我確然明白原來一些人可以舞文弄墨,細嗅薔薇,但是同樣也可以心懷猛虎,力挽狂瀾!
那一刻,我如同被閃電擊中,一股流體已然在體內串起、迸濺。如果我能故作堅強地說不落淚,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原來真的有種東西叫做血脈相連,真的有種感情叫做家國情懷。
十年,于起落的歷史洪流,如滄海一粟。十年,于危難的中華民族,卻是滿腔的熱情和全部的家國之愛。十年,風雨兼程,積聚著一代人和一個民族在一個蕭條時代的全部力量!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弱國無外交”,“落后要挨打”,想自救就必須自強。如何自強?我想,國富才會民強,這好像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當機遇與挑戰并存,借用狄更斯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想,影片除了紀念意義外,一定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熾熱、最直接的。作為任何一名國家的公民,我想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對愛國情懷的認同。審視自己,以往總是為賦文章,強說愛國,卻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地存在自己身上。我想,之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愛國情懷薄弱,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置身祖國家園,擁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就少了。這或許也是,身在國外的人更會表達愛國情懷的原因吧!其實,這種情愫一直都在,并且一直在沉淀,一直在凝聚,我覺得它與歸屬感一起,以互補的方式存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們要尋找的不是一種以往民族的恥辱感或者榮譽感,不是對革命者的謳歌崇拜或者是對侵略者的仇恨唾罵,因為那都數去的歷史,無論對與錯、是與非、曲與折都已成定局。重溫歷史,當然是具有某種提醒、警示或者強化的作用,只是我想,每一種結局必然有其自行的軌道,就像共產黨的誕生,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不是說阻止就能抵擋的了的。
與其溫存過往榮辱,不如應對往后張弛。
我想,我們要在影片中尋找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如何在黨領導的大環境下,安放自己人生或者說走何種人生路的選擇?墒,并不是說黨的信仰就一定要是我們全部的信仰。因為,時代在進步,新舊事物更替同歷史興衰交替一樣,順應潮流,并不能說黨的信仰就一定是絕對真理。于我,那種視死如歸的革命犧牲精神太遙遠,我需要的只是來源于它的一點點的堅持和勇氣,作為我信仰的某種支撐,就像存在飛蛾體內的某種化學元素,促使其毅然撲火。撲火與否,另當別論,我要的是像飛蛾一樣源自靈魂深處的那種對信仰的支撐和延伸,鞭策我為之努力為之奮斗,那就夠了。
學生學習羅陽的事跡和精神
時間:2023-09-16 04:0:39初中生觀看小兵張嘎的觀后
時間:2023-09-16 22:0:24中學生電影英雄兒女觀后感
時間:2023-09-19 23:0:42大學生英雄兒女觀后感600字
時間: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