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洪澇災害對生活環境的污染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災害期間極易引起傳染病傳播與暴發,因此,衛生防疫是災后重建、保障群眾健康安全及維護社會穩定的重點工作。
一、洪澇災害后主要引起哪些傳染病暴發或流行
(1)腸道傳染。耗c道傳染病是由多種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癥狀為主的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感染性腹瀉等。潛伏期較短,一般為幾個小時到3天,長可達7天。這些疾病發病急、傳播快、傳染性強、危害性大,如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種腸道傳染病的流行與暴發。
(2)自然疫源性傳染。何覅^主要有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和流性性乙型腦炎。這些疾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潛伏期一般為7~14天,長的可達月余。
二、傳播途徑與人群易感性
腸道傳染病可通過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媒介進行傳播,病前常有不潔飲食、飲水史。人群普遍易感。
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鉤端螺旋體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攜帶鉤端螺旋體菌的鼠和豬,人通過接觸被這些動物糞便污染的疫水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源是攜帶該病毒的老鼠,可通過接觸其尿、糞、唾液或被咬傷而導致感染。流性性乙型腦炎由蚊蟲叮咬而引起。
三、患傳染病后怎么辦
患病后要及時就近就醫,要減少或避免與它人接觸,病人排泄物、生活髟品及時消毒處理,不共用生活用品。醫療機構發現疫情要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四、洪澇災害期間主要預防控制措施
針對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是認真做好“三管一滅”(即管理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糞便衛生和消滅蒼蠅),災后要加強消毒、殺蟲工作。作為個人一定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針對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的關鍵是要切實做好滅鼠、滅蚊蠅工作,搞好環境衛生和環境治理,田間或野外勞作時注意個人防護,洪澇災害期間及雨后不直接接觸疫水。
小學生課外書的讀書計劃范
時間:2023-09-15 02:0:00小學生新學期讀書計劃表范
時間:2023-09-18 02:0:34小學生寒假讀書計劃表模板
時間:2023-09-14 18:0:57幼兒園大班教師個人年度工
時間:2023-09-18 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