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某機關副局長王強(化名)最近比較焦慮,按照中央最新推出的公車改革方案,作為科級干部,他每月最多只能拿到650元的車補。相比之前每月領到的2800元車補,簡直是“大跳水”。
江蘇的其他地區,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等市區縣,以往的車補也與常熟差不多。而在蘇州的相城區,正科級干部過去能拿到的車補更多,最高的每月能有3700元,副科級每月也有3100元。
不管是常熟市,還是蘇州市的相城區,早在2003年前后,就被江蘇省列為公車貨幣化改革的試點,有的學者也把這種車改方式稱作蘇南模式。但這套已經運行了將近10年的改革模式在學界也有爭議,比如,這種高額補貼的方式能運行多長時間,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復制等等。事實上,當這套模式遇到中央最新的公車改革方案時,也不知該怎么辦了。王強的擔憂就很典型,每個月2800元的補貼難道要縮水為650元?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公車改革的實踐者葉青指出,對此輪車改表示不滿的,最多的就是既得利益者。有的干部抱怨說,車補這么少,以后能不出門就盡量不去。
還有人擔心,標準過低,會對已經車改地區的車補標準體系帶來顛覆性的沖擊,原有利益格局需要再平衡。
“拿的車補比工資還高”
早在2003年年底,王強就告別了免費享用公車的日子。買了一輛桑塔納,還在駕校報了名學開車。當時的常熟是蘇州市第一個進行公車改革的縣級市。改革的主體是鄉鎮機關、市機關各部門(公檢法機關暫不列入改革范圍)和村委三個層面的公車。
在王強的印象中,當時有人評價說,公車改革改掉的是官員的特權。在官員們的圈子里,車牌號與官位高低緊密相連,牌號越小,車肯定越好,官位也越高。
在當年的車改中,市級機關被分為三類:一類是建設局等13個單位;二類是市委組織部、紀委、宣傳部、衛生局等42個部門;三類是法制辦、外事辦、工商聯等22個部門。鄉鎮改革也分為8個大鎮和3個小鎮。分類是根據各單位需要用車的工作量大小劃分。
一類部門正職每月補貼2800元,副職2400元,班子成員1800元,非領導職務的正科級干部1400元,非領導職務的副科級干部1200元;二類部門比一類部門少100元,三類部門比二類部門少100元。
大鎮的書記鎮長補貼是每月3000元,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副書記是2400元,黨委委員、副鎮長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是200元,非領導職務的正科級干部1400元,非領導職務的副科級干部是1200元,小鎮的補貼檔次要比大鎮少200元。
據統計,常熟市當時購買私車的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近500人,占總人數的85%。作為副科級干部的王強,每月能拿到2400元補貼。“拿的車補比工資還高”。
如果要拿到補貼,必須要出示購車發票,以及個人駕駛證和車輛行駛證。對于沒有購車的,副科級以上干部能拿到標準的50%,而一般干部可以拿到70%。
公開資料顯示,常熟市下轄的鄉鎮機關有公車206輛,全年支出費用1954多萬元(包括駕駛員報酬、車輛折舊費);市級部門共有公車279輛(公檢法除外),部門預算確定的交通經費達1762萬元(不含有駕駛員報酬);村級共有公車87輛,年均支出170多萬元。根據測算,按照上述標注發放交通補貼,每年可節約交通費用合計1550多萬元。
王強說,經過車改小組評估,一些執法單位保留執法車,其余車輛全部移交市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局。中介機構評估后,統一向社會公開拍賣。
王強介紹,隨著油價上漲,補貼標準也逐步提高,他現在拿到的車補每月為2800元。
謹防公車改革中的新腐敗
曾在常熟市市級機關當過局長的一位先生介紹,當時他們局內的司機全部進行分流,要么去了局內的科室,要么去了下面的事業單位。公開資料顯示,常熟市車改中涉及駕駛員463名,其中提前退休13人,分流轉崗350人,解聘100人。為此支付相關費用105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