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出國留學人數快速增加,其中自費留學生已占九成以上,同期,回國海歸一般以碩士為主,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時間都比較短,逐步呈現出大眾化的特征。“過去海歸的海外經歷動輒七八年,現在有的出國讀個碩士只需1年。在海外學習時間縮短,意味著投資降低了,那么作為回報,求職機會和薪水比起以前肯定會低一些。”
盡管如此,整體來看海歸群體的就業問題并不算太突出。“海歸就業可能不像前些年那么順風順水,但相對更好的受教育質量和較豐富的國際經驗讓他們在就業方面仍有優勢。”高文書強調。的數據顯示,86%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其中,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65.3%,多數海歸并沒有變成“海帶”或“海參”。
光環褪去,優勢仍在。據了解,目前,不僅高層次稀缺人才備受國內市場歡迎,普通海歸回國后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在國外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留學生,回國后先不說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在求職過程中有一種受重視的感覺。”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碩士畢業的史嘉歷數了留學生回國的優惠政策:辦理戶口有優勢,可申請各種政府創業就業獎金,在創業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學生創業園提供一條龍服務。史嘉正在考慮買車,“回國留學生購車有免稅政策。”
“大出大進”將是新常態
●面向多層次海歸,建立多元化、針對性強的相關政策,應成為人才引進工作重點
“未來中國人才的流動態勢一定是‘大出大進’。”高文書認為,出國留學人員與留學歸國人員仍將長期保持在高增長狀態。這種情況下,未來海歸們更需要認清形勢、調整心態,不是憑借海歸的身份而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向市場“要價”。
余屹剛剛在國內的三線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覺得挺滿意:“不是出國鍍層金回來就一定比別人強。如果你在海外的學校專業不好,應聘時反而成為劣勢。”
像余屹這樣想的海歸不少,但是從整體上看,海歸回國就業仍貪偏愛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有41.6%的海歸在北京就業,14.2%在上海就業,8.7%在廣東就業,再加上江蘇、浙江和山東,這六個省市集聚了81.4%的海歸。
同時,海歸的就業領域也高度集中。,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工作。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行業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8.7%)、文化創意產業(7.4%)、政府和公共事業(6.9%)。
高文書分析,從統計數字可見,海歸的求職期望仍然較高,并且反映出很多留學生出國選擇專業的盲目性。有的單純考慮來錢快或者熱門的專業,導致了回國就業的扎堆,對就業不利。“理性選擇專業,把國外的時間更多花在學習和實習上,這兩點才決定海歸回國后是否具有競爭力。”高文書建議。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整個市場對海歸的需求正在回歸理性。不過,一些用人單位對待海歸的態度仍存在兩個極端。“一部分企業不待見海歸,認為他們眼高手低。但另一些用人單位對海歸仍過度追捧,特別是一些政府和事業單位。”高文書說。
“我們院只要本土博士后和洋博士,國內應屆博士一個都不要,我只能出國掙個名頭再回來就業。”北京某科研院所的一名研究員說。據悉,北京許多重點高校也都有非“洋博士”不招的規定。
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引才舉措也有些變了味兒。“有的地方甚至將其納入政績考核指標,一年要引進幾個國外名校畢業生,引進幾個國外帶回的專利。”高文書認為,引才的優惠政策雖然重要,但應該淡化與政績的關聯,否則會讓一些海歸的實際價值被不合理放大,也給其他海歸求職者以不正常的引導。
“科學制定海外人才引進管理辦法,面向多層次海歸,建立多元化、針對性強的相關政策,應成為國家未來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高文書表示。比如,更多關注“小海歸”的就業問題,把他們納入國家“大學生就業計劃”;關注越來越多的長期穿梭于國內外的“海鷗”群體,加大綠卡發放和人才簽證的力度,激勵他們為國服務,不僅促進人才回流也促進人才“環流”;對于再“歸海”的海歸,要統籌考慮其合同期滿后或者退休后的待遇延續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