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級賦分方案:考生各科成績按等級賦分,以當次高中學考合格成績為賦分前提,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起點賦分40分,滿分100分,共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
2等級賦分40分起步,總共有21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第一等級,賦分為100分,以此類推。
3、當然也有例外,高中學考不合格不賦分,即必考題成績不及格,將不能拿到賦分。在各科學考“必考題”成績合格的基礎上,假如學生必考題和加試題的卷面總成績能排進當次考試的前1%,就進入“第一等級”,拿到賦分100分。
4、換句話說,今后每一門選考科目的每次考試,都有1%的學生會拿滿分。接下來,能拿97分的學生有2%,拿94分的學生有3%……拿40分的學生,即第21等級的比例,不超過1%。
5、舉例來說,某考生物理必考題考了65分,加試題考了25分,卷面總分90分,但是排名在當次考試的前1%。那么按等級賦分計入高考總分時,他就是100分了。
因為今后選考科目最多能報考2次,所以從理論上講,將來在同一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當中,各科滿分的概率很可能會在1%以上。
新高考規定,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同時設等級性考試,成績按等級賦分。
等級賦分制簡單來說,就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而后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
例如:浙江省2017年等級性考試成績賦分表。具體檔位對應賦分值如下表:
成績如何賦分?舉個例子,某次考試:
學生A歷史80分,在全省排名1%以內,最后等級賦分變為了100分。
學生B物理80分,在全省排名37%—43%以內,最后等級賦分變為了76分。
也就是不論分數論檔位,你的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對位置才是決定選考最終成績的因素。
注意嘍,此等級賦分制只針對新高考制度下的選考科目,統考科目(語、數、外)仍按卷面分計算。
1、縮小學科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異
高考改成六選三隨便組合,總共20種組合方式,選科組合太多,學生之間不方便直接比較。而之前文理分科時,則方便很多。
另外,高校在錄取時,學生之間因選科不同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比較。
舉個例子:
高校某專業要求必考科目是物理。
現在有兩個考生:
甲選考科目為物理、化學、歷史;乙為物理、歷史、地理。
若這次考試地理的難度低,而化學難度高。比較卷面分數的話,選化學的甲可能較低,那就不能保證公平。
而用這幾門成績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來計算分數,能最大抹平了由于學科難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2、縮小試題難度不同的分數差異
同一學科,如果有兩次考試,每次的難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成績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數進行比較。
在眾多的考生中,無論同一科試卷難度如何,按照成績的高低梯度都能較好的表示出學生的水平差異。
1、原來的高考實行原始分。即考生卷面考了多少分,高考最終成績就是多少分。它的優點是直觀,簡便,但它是一種絕對分數,只能反映考生卷面得分情況,難以客觀表明個體考生在總體中所處水平高低。
2、高考是一次選拔性測驗,考生能夠被哪個檔次的院校所錄取,最終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也就是在競爭者群體中的相對位置,而非原始分。
采用原始分的重要前提是考生的考試內容相同,在控制這一變量之后通過分數的高低來篩選考生是能體現教育公平的。
3、但是當考生考生內容不一致(變量不一致)的時候,采用原始分就使考生之間變得沒有可比性,失去了篩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