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人文高度,映照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質
“高原更高,高峰更多”,要有中國自信與中國標準
人文社會學科是大學的“文眼”與靈氣
李學勤,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韓美林,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設計者,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稱號;
陳來,師從張岱年、馮友蘭等哲學大師,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哲學博士;
彭林,長期從事中華禮儀與人文精神研究,致力發掘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 還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的柳冠中,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吳潛濤,國情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胡鞍鋼,中國首部《民法典》編纂小組成員崔建遠…
1月21日下午,在莊重悠揚的清華大學校歌聲中,18位人文學者依次從校長邱勇手中接過證書。在曾經走出國學“四大導師”的清華園,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從最初的留美預備學校到清華學堂,再到清華大學,研究者稱清華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實際上,清華文科傳統的修復,也與這所大學在一個日益多元、自信社會中的定位息息相關;而大學的人文高度,則映照著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質。
文科復興,將給公眾視野里的“工科強!鼻迦A帶來什么?當對人文的找尋、對精神的開掘成為風尚,又會給中國大學帶來何種滋養?
壹:工科強校為何發力文科
雄踞中國理工之巔的清華,正在加速文科建設的步伐。
平均年齡68歲,來自清華8個文科院系、13個一級學科。在一個題為《一個理工科大學卻評選出18位文科資深教授,他們的底氣從哪里來?》的網帖下,回復者眾多,不少人發帖探求:清華為何要設立文科資深教授?他們,又將給清華帶來什么?
公開資料顯示,18位文科資深教授中,年齡最大的李學勤出生于1933年,已經85歲;年齡最小的,是生于1959年的清華公管學院教授薛瀾、人文學院教授汪暉,均為59歲。此外,獲選教授中,“50后”有10位之多,正是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黃金年齡。
“文科資深教授是清華大學面向文科教師的最高榮譽稱號!鼻迦A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介紹,該校文科資深教授采取提名推薦制,每兩年評選一次,“獲選文科資深教授的基本條件包括,在清華任職時間不少于5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5年以上、參評當年的年齡原則上滿60周歲的清華在崗教師;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政治立場堅定,思想品德高尚,立德樹人,學風端正,治學嚴謹;在本學科領域作出系統性、原創性學術成就,享有崇高的學術聲望和社會影響,是所在專業領域公認的優秀學者;為學校發展、學科建設作出過重大貢獻!
對一向在中國高校中“開風氣之先”的清華而言,這是一個并不算早的決定。
記者了解到,設立資深教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通行做法,通常授予那些在學術上作出杰出貢獻、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頂尖學者,以肯定他們的學術貢獻,激勵更多學者以此為追求目標。但目前,我國的院士制度只設立在理工農醫等學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直沒有與之相當地位和影響的學術稱號。
2003年,教育部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提出“鼓勵高校從實際出發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并給予與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院士相應的待遇”。2004年,武漢大學出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遴選試行辦法》,規定該校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遴選將每兩年進行一次。同年,吉林大學也聘任了首批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此后,北京大學設立了“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設有“一級教授”和“榮譽一級教授”等。
“清華大學因為當時文科初建時間不長,條件并不成熟,就一直沒有實施這一制度!编囆l表示,清華選擇此時設立文科資深教授,條件已經成熟,“近年來,清華不僅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快速發展,擁有一批學術水平高、社會影響大的優秀學者。作為教師隊伍人事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學校希望通過建立文科資深教授制度,能夠更好地建立起傳承學術、弘揚傳統、激勵后學、倡導創新的人才體系和發展機制。”
貳:世界一流,一定是全面一流
有學者指出,從某種意義上看,修復文科,其實是在修復一種文化傳統、修復一種久違了的文化自信。
而眾多學校設立文科資深教授的背后,正是中國大學對人文精神的日益重視。
“人文學在大學中有何意義?就好比北大校園里的未名湖,或華東師范大學的麗娃河,那是一所大學的‘靈氣’與‘文眼’,你說重要不重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表示,人文精神不僅是詩情畫意,更包括超越性???對人類前途的整體性思考、對現存制度的反省與質疑、對科技萬能的阻隔與批判,“長遠看,這些并不體現為GDP或SCI的思考,對人類的意義,或許更值得稱道!
但即便如此重要,在曾經迫切需要技術人才的宏大語境下,“急學快用”取代了人文熏陶、厚積薄發,人文社會科學也曾經一度失落。
1996年,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參加了全國文科大學校長會議,發現文科不受重視是一個普遍現象。
甚至在清華,在20世紀90年代末,也有這樣的聲音:建世界一流如同從高樹上打棗,取決于最長的竹竿,清華更得益于理工科。
對此,胡顯章提出了“木桶理論”,即對于一所綜合性大學,整個綜合性發展是制約于最短的一塊木板。這就是所謂的“木桶與竹竿”之爭。后來經過交流,大家終于達成共識,那就是“木桶”“竹竿”都要,而且文科也應出“長竹竿”。
幸運的是,今天,曾經的質疑在絕大多數中國大學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平衡、多元、相互砥礪、相互補益的綜合性大學方可成就“一流”,爭出文科“長竹竿”,成為共識。
2017年3月30日,清華大學在時隔15年后再次召開文科工作會議,邱勇直言,“文科是學校品位的體現”,將推動清華文科建設發展邁入新的階段,讓清華“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
而就在清華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剛剛進入公示期,1月15日,浙江大學召開文科發展咨詢專家小組會議,就如何進一步促進該校文科發展繁榮出謀劃策。
武漢大學也于1月20日召開了第二屆文科院長論壇,探討文科發展思路。
甚至西南交通大學,傳統視野里以交通軌道學科見長的高校也于近日召開了文科繁榮工作座談會,表示將在文科建設上有“大決心”“大手筆”。
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認識到,無論是在創建“雙一流”的征程上,還是在實現大學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上,人文社會科學所提供的滋養都必不可少。
“如果說上一個百年,清華是百年輝煌;那下一個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背錾砝砉た啤⑸頌橹袊茖W院院士,邱勇從不諱言自己對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在他看來,一所大學的影響力取決于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兩方面,而在某種意義上,后者的影響還會更廣泛、更持久:“世界一流一定是全面一流。文科,將成為清華大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