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為何癡迷“第一名”
暗示“高考師資”效應可持續至少一年
據武漢媒體報道,請高考第1名亮相“代言”、聘請第1名為補習機構的學生們“陪讀”,酬勞不少于2萬元……第1名們不僅是北大、清華等頂尖名校搶奪的目標,也是眾多培訓機構爭搶的目標,與第1名搭邊便是最好的廣告,這是培訓機構的共識。
武漢市一大型連鎖校外培訓機構負責營銷的胡老師告訴記者,2002至是培訓機構搶奪第1名最為瘋狂的時期,“大家的套路都差不多,請第1名到機構參觀,和機構老師、學員合影,把照片印成冊,張貼出來就算是為機構‘代言’了;要是第1名愿意,就把第1名請到機構‘代課’、‘陪讀’、做講座,一次下來,視第1名的‘勞動量’,機構給出的費用從2萬至10萬不等!
盡管機構支付給第1名的費用不低,但是機構是精明的,他們知曉第1名會帶來豐厚回報。胡老師說,第1名是有社會關注度的,他們給一家機構做代言,就是在暗示家長和學生——第1名是這家機構培養出來的,這家機構有“高考師資”、“高考課程”,會吸引眾多家長前來給孩子報班,第1名的廣告效應至少可持續一年,機構很快便能賺到盆滿缽滿。
專/家/表/態
“高考經濟”隱含扭曲教育邏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高海波教授認為,“高考經濟”是一種傳統的思維和現代市場經濟的畸形結合。它是傳統文化心理因素結合商業利益作祟,在商家瘋狂炒作下催生的。
“這是一個很病態的思維,因為隱含一種扭曲的教育邏輯:分數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教育是為了求知而不是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