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們即將整裝行囊、放飛理想。如何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除了物質上的準備,還需要做好相關心理調適,記者采訪到幾位國內心理學界的知名專家。希望他們坦誠的分析和建言,能讓大學新生有所啟迪。
盡快走出學業迷茫
據北師大心理學學院院長許燕介紹,準備進入大學的新生一般不了解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學習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入校后有可能出現諸多的不適應。首先是對大學學習方式不了解。形象地說,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是被“老師抱著走”,教學是滿堂灌,更多的是記、背、考的學習。而大學強調學習動機和主動性,老師只是對難點、重點、國際前沿和實踐應用等進行引導,不再照本宣科,課堂教學中有60%的是課本之外的知識。其次,大學教育不是等待老師提供答案,更多的是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包括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創新的思維去汲取知識,去發現尚需求解的未知。這才是大學培養人才的真諦。其三,在許多重點高校,由于“尖子碰尖子”,過去的一些優秀學生的成績排位會產生巨大落差,并隨之產生心理失衡,引發對自信心的挑戰。部分新生因學習成績下降而引發自卑、悲觀,甚至出現逃課、退學等現象。這是大學新生進校普遍需要接受的心理考驗。
學會克服自卑心理
許燕說,每年送孩子進入新學校時,許多家長的眼光,不是聚焦在學?梢詫W到什么,學科優勢是什么,教師的學術水平等方面,而是體現在對住宿條件、生活環境的重視。這種對生活條件引導的失誤,使學生在來到地處大城市的學校后,對物質生活的重視高于對學習知識的重視,發生關注視點的錯位。特別是一些農村孩子初到大城市,進入與家庭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大學校園后,巨大的條件反差會讓他們行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比如,有的學生不會使用“一卡通”,也不好意思問,只好自我封閉。有的同學因家庭貧困,內心敏感且缺乏自立自強的行動,又不愿意讓同學知道,寧可在吃穿等生活細節中省吃儉用,也不愿意接受學校和同學的幫助,從而導致心理貧困。
學會調適心理沖突
90后的心理特點總體顯示出很自我,面臨更多的心理迷茫、焦慮和沖突。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好心理沖突,有利于他們進入大學后健康成長。為此,一是家長、社會應正面引導,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大學學習,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尤其要認真了解學校發給新生的入學手冊,它對新生接受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很有幫助,而現實是許多學生并沒在意。二是要廣開視野。與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精力都集中在學習和應試中不同,大學是學生進入社會磨煉之前的過渡時期,需要學生接觸社會,學會分析判斷,避免混淆是非、隨波逐流。三是要學會接受幫助。大多數高校都會對新生進行心理測查,對有需要者提供幫助,而有的學生會拒絕。其實,青少年的心理彈性很大,有了問題只需稍微幫助就能過去。尤其是貧困生進入高校并努力學習,國家和學校的各種資助政策都會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的,完全不應該有過重的心理負擔。
理智面對戀愛情感
近年來,大學校園談戀愛早已成為時尚,并發生著本質的變化,“畢業即分手”的現象是屢見不鮮、見慣不怪。網絡調查顯示,目前,90后比80后的婚戀觀更現實,而且5年一個周期在遞增。也就是說,現實性與出生年代成反比。校園戀愛大多為解脫寂寞而選擇的開心生活方式,是否需要父母認同也是隨著年齡的降低而降低。這表示,他們對選擇談戀愛的態度更加趨于實用。
對大學期間學生積累談戀愛的經驗,百合網副總裁慕巖持贊同態度。他說,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特別缺失,而且幾乎是空白。有的高校開設相關選修課,大都是爆滿。而在國外許多學校,從初中階段就開設的親密關系課程,不僅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而且為成人后婚姻戀愛積累經驗。實踐中,部分大齡青年不善于與異性交往,想不清楚自己對婚姻對象的角色定位,多半就是沒有經歷和接受過相關教育所致。
盡管大學談戀愛逐步被社會接受,但也面臨著各種因心理不成熟而引發的沖突。為此,慕巖建言,大學生應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尤其不能與人格有缺陷、過于自私的人輕易談戀愛。這樣的人往往情緒不穩定,邏輯思維和行為較為怪異。如果已與這樣的異性朋友相處,建議戀愛的節奏放慢些,發展太快容易“被愛情沖昏頭腦”。要多聽取朋友的建議,并多看一些相關書籍。同時,認真思考“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自己有否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