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大招辦主任惠剛說:“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高考掛鉤后,有可能出現相應的校外輔導班,吸引學生參加,加重一些學生學習負擔。”
旨在實現多維評價的綜合素質,能否限制“注水”,做到可信可用,難度很大。廣東教育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說,廣東從2007年就開始對高中學生建立“記實性檔案”作為“成長記錄”,希望作為高校招生參考。但在操作中,記錄流于形式或千篇一律,可信度不夠。
重點高校自主招生旨在為選拔“偏才怪才”打開通道,符合考試招生改革大方向,但直到現在,人們對此看法遠未統一:很多人認為自主招生既浪費社會資源、增加考生負擔,又存在權錢尋租空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自主招生出問題,是因為這種高校自主權依然是以計劃體制為基礎,缺乏監督機制,容易受到人為影響。
浙江省金華一中高三教師陳怡說,高校自主招生腐敗現象多發,社會輿論對將來“雙盲”招生(即測試者與被測試者隨機確定)是否能真正做到,信心不足。
貴州、陜西一些教師表示,招生計劃向貧困地區傾斜,是否會引發非當地戶籍的“官二代、富二代”學生造假“鉆空子”,也需要防范。
要有正確的認知和引導
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對于改革后“增負還是減負”的爭議,要有正確的認知和引導。黃友文說,完善“學考”包含兩項教育方針的調整:一是切實完成教學課程要求,高中課程是國家規定必須要完成的課業任務,從原來部分科目與高考無關被“荒廢”,到將來讓你規范來學習,不能認為是增加學業負擔;二是切實尊重學生成長和教育規律,除了3門必選科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進入高考成績的學考科目,其他科目只要合格就行,學習興趣的增加也是一種減負。
另一方面,考試內容改革應與考試科目調整并重。丁光宏等人認為,以往學生負擔重更多是“心累”,重復、機械地訓練一些已掌握的知識,扼殺了創造性、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如果考試內容的變革不能與科目調整同步,那么,減輕學生不合理負擔、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此外,教育改革是引領社會變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時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也需要社會外部環境的積極響應和配合。如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要客觀直面目前社會整體的誠信水平,最大限度地鑄造有利于提高科學性和誠信度的評價體系。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