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蕾:網上對專業的討論也特別熱,是去一個好一些層次學校的冷門專業,還是去一個低一些層次學校的熱門專業,這個問題是大家特別關注與糾結的,兩位老師的觀點是什么?
張寶玲:我們平時在跟學生的具體接觸中是帶著一些生涯概念的,會給學生做正式的測評,綜合考量這個學生的興趣、天賦能力、家庭資源等,如果沒有機會做正式評估,我們會把一個學生大體上會分為四象限,四象限的關鍵詞是一個學生是按部就班,還是創意無限,是愿意跟人打交道,還是愿意學一門技術。
把12個學科門類和學生的人格類型進行匹配,比如一些學生比較內向,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比較強,那他們適合學理工農醫等自然學科,未來不管是學一門技術還是去搞科研,都是可以的。還有一些學生比較適合與人打交道,創意無限,那他們可以去學藝術、教育、哲學、歷史等專業。還有一些同學比較適合與人打交道,但相對來說是屬于按部就班的,希望生活比較可控,還比較細心,他們可以去學會計學、管理學等經管類的專業。
這個過程中,我的一個觀點是:專業每十年會有一些冷熱的轉換,我們可以選對自己的專業,用時間給予我們未來更好的發展,而不是什么專業熱就去追什么。
任蕾:是用時間換空間嗎?
張寶玲:是的。
比如2013年前后,一些省狀元連清北都不報,可能會選擇追逐社會的熱門專業去外經貿或中財,在2023年這個節點上,我們來看這十年間熱門專業的更迭,醫藥類、師范類、公安類,還有一些偏工科的專業越來越火。
幾年以后,科技的發展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會產生什么影響,我們需要思考一下,要有長遠的眼光,才會對未來有更好的預測。
王云海:專業的冷熱確實會隨著時代的不同和技術的發展發生變化。但從我個人的工作經驗以及很多學生的成長經歷來看,360行,行行出狀元,我覺得不管是哪一個專業,只要你能做好做精,能夠進入這個領域的前20%,你的生活就會比較好,獲得的成就感會比較強,如果能做到前5%,甚至1%,那就成為領軍人才了。
對于專業選擇我有兩個建議:
第一,考慮學生的個人的興趣和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一行才能專一行。如果學生有非常明確和堅定的方向,我覺得家長也應該鼓勵,去給他創造環境和提供資源。同時,還要圍繞自己的興趣,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興趣+能力+價值的合理交集是最好的發展方向。
第二,客觀考慮未來的就業。我國每年本科招生大概400多萬人,高職招生500多萬人。如果你的分數屬于低分段,未來更多的是以就業為導向,那專業還是很重要的,要選一個自己相對擅長的。對于高分段的學生我覺得大學更重要一些。每個行業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專業會有不同的發展。
Q:高中階段受家長和學校管控比較多,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弱,心理能量也比較低,高考的時候很幸運的考到了一個超出自己平時的成績,那么是沖到名校好,還是去一個和自己真實水平更接近的學校好?
王云海:大學4年并不完全以學習成績論英雄,在大學里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在群體中能有成就感和獲得感是比較重要的。目前好大學非常卷,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情況不一樣,一類孩子是遇強則強,不同的環境會促使他激發動力,雖然達不到頂尖的水平,但能保持在中游,這類孩子我覺得適合去比較好的學校。還有一類孩子對成就感的要求非常強烈,我建議他去一個相對適合的學校,這樣他能夠坐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對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更好。
任蕾:現在的青年學生,不管是高中生還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比較多,甚至有輕生的現象。很多學生在自己原來的學校里非常優秀,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競爭進入到了一個好大學,特別是頂尖的大學,在一個全體都特別優秀的群體中心理落差會特別大,而且現在大學里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雖說大學不僅僅是以學習為主,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認為績點最公平,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實際上是接受不了自己失敗。
如果這個學生本身抗挫能力很強,是遇強則強的這種,我覺得他可以往上沖一沖,但如果這個學生本身比較敏感,相對脆弱,自尊心超級強,我覺得應該去一個更加寬松一點的環境。這其實是一個當雞頭還是當鳳尾的問題,主要還是根據學生性格去進行選擇,這和內向外向沒關系,主要是看個性里的抗挫能力。
張寶玲:現在中國的大學是有淘汰機制的,每一屆的學生并不是能百分百畢業的,還有一些學生雖然能拿到畢業證,但拿不到學位證,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撿漏進了名校,可能會高興一陣子,但不見得能高興整個大學期間。
另外,還要看孩子的類型,如果是自控能力比較差,心理又比較敏感的這種學生,我覺得寬松的環境更適合他,現在一些考生和家長很現實,覺得待在一個寬松的環境里,一直是這個群體里的雞頭,將來各種獎學金、保研的機會都是自己的,這樣的想法也未嘗不可。
任蕾:讀大學和初高中太一樣,最終需要孩子做出決定。家長和班主任可能了解孩子的個性,至于到底適合當雞頭還是當鳳尾,還是需要雙方去做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