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披露的數據顯示,寧夏生均學費占生均培養成本的15.36%,遠低于25%。
在熊丙奇看來,寧夏在聽證會公布的生均成本,并不是對發生在學生培養上的成本進行核算,而是簡單按照學校的開支進行“確定”。
“也就是說,寧夏現在公布的生均教育成本,是經不起推敲的,還要公布每個學校的行政開支,包括‘三公經費’開支,學校的科研經費,以及科研經費的具體使用情況,在把生均成本核算清楚后,再考慮學費問題,更具說服力!彼J為。
熊丙奇說,學校的經常性經費支出包括日常運作經費、一些公共經費,這些經費并不一定是用在學生身上的,“現在有些學校行政部門二三十個,有必要嗎?”
“這個錢該怎么用,要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這樣的話,運營成本可能就下降了,學生承擔的費用就下降了,相關機構也愿意捐錢了!彼J為,財政需要更透明,才能明確哪些成本應該支出。
早在2007年,教育部已開始制定《高等學校生均培養成本核定辦法》,但這部辦法至今難產。
記者注意到,關于培養成本的計算方法,在2007年辦法著手制定前夕亦有爭議。當時的公開報道至少有3種說法:有媒體引述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說法稱,理工科人均培養費用一年約1.5萬元,文科每年約1.2萬元~1.3萬元;而在另一教育部負責人口中,這一數據卻是4萬元~5萬元;還有媒體援引“權威機構”的數據,稱一年培養成本只需7000~8000元。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學費收取多少與生均成本之間還沒有硬性的聯系。“這個還是比較粗放的算法,現在沒有出臺規定,涉及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有些學校在算這個賬,但是畢竟太專業了,短期內很難有全國學校都有適用的辦法!
儲朝暉認為,高校不合理的開支而造成的浪費是學費上漲的一個原因。“公辦學校,行政開支鋪張浪費的現象不罕見!
他說,一所擁有合理結構的大學,其經費來源應該包括政府投入、學費收入、社會募捐和經營收入,“但我國的大學要么依賴政府投入,要么靠學費支撐”。
前述江蘇高校的學生工作處處長向記者確認,財政撥款是逐年上漲的。
這一說法在官方數據中得到印證:,全國地方高校生均撥款平均水平達1.412萬元,比的7540元提高87%,到了,中央財政下撥地方高校的生均撥款獎補資金為252.7億元。
但是,高校沒有逃離“入不敷出”的困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