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對填報高考志愿當然是有作用的,填報志愿離不開往年各院校的錄取分數及錄取排位數據,選擇報考院校及專業時都要參考這些數據。
不過這些往年各院校錄取數據都會在高考志愿填報前發給考生的,而且只有本省份的錄取數據,找起來非常直觀,簡單。
對于填報高考志愿來說,大數據只能僅供參考,千萬不能依賴,大數據可以收集并統計出某大學今年的招收人數和往年的招收分數,但無法分析出報考生在報考時的心理因素,因此其判斷結果并不完全精準。
僅僅憑大數據分析,是不能完全判斷到底能否被錄取的,更不用說商家聲稱的百分之百錄取了。
除了填報志愿,一些互聯網公司還聲稱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了海量樣本,得出哪些專業熱門,哪些職業薪酬高,吸引學生都報這些專業。
這純粹是這些公司的掙錢手段,當下的熱門專業和職業薪酬,用大數據快捷地統計、分析出來,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就算本科畢業參加工作,現在的熱門專業4年后還熱門嗎?現在的高薪職業4年后還高薪嗎?
現在的熱,并不等于這些學生四五年畢業后還熱。甚至可能在畢業后變成冷門。另外一方面,因為熱門,現在報考的人多,畢業的時候,也可能供過于求,競爭激烈,是否能夠高薪酬,這些靠大數據分析是根本無法預測的。
考生填報志愿,應參考的主要因素包括:考生分數、目標學校以往3年的分數線、位次、專業錄取規則、單科成績要求、身體條件、調檔比例等。因此,在填報高考志愿前最重要的,一是對自己意向高校的相關情況進行仔細了解和對比,二是對自己未來發展方向要有較為明確的定位和認識,結合這兩者慎重填報高考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