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甘肅、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7個。ㄗ灾螀^)在同一天發布了高考新政,標志著我國第四批高考綜合改革正式啟動!
實際上,自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高考”的改革大幕就已經正式拉開。
從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到2018年江蘇、湖北、廣東等省市加入“新高考”改革,全國先后已有三批改革試點落地。
而隨著黑龍江、甘肅等7個。ㄗ灾螀^)加入,目前已有21個省市自治區落地了高考新政,可以說,一個全國性的新高考時代即將來臨!
七省官宣:取消文理分科!
9月15日,黑龍江、甘肅、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7個。ㄗ灾螀^)正式發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傮w上看,7個省(自治區)的新政均取消了高考文理分科,實行“3+1+2”模式。
所謂“3+1+2”模式,“3”代表語文、數學、外語;“1”為首選科目,在物理或歷史中選擇1門;“2”為再選科目,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門中任選兩門。
“3+1+2”模式將取代文理分科,考生總成績由3門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3門一般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滿分750分。
相比此前的“3+3”模式,“3+1+2”模式汲取了實踐過程中出現“物理遇冷”問題的經驗,突出了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既保證了學生追求全面多元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也顧及到了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
然而,沒有任何模式是一帆風順、絕對完美的。盡管“3+1+2”模式中突出了物理和歷史的重要性,變相增加了“區分文理”的屬性,但為了分數最大化而功利性選科,避開難度較大的科目,實事求是拿到自己能拿的分數,仍是許多家長和考生的普遍心理。
通常來說,理科科目是高中考試中“篩選性”較強的科目,即便是學霸級考生,發揮失常也可能導致分數一落千丈,而文科科目相對得分率更穩定一些。據南方周末報道,此前“3+3”模式中就出現了“物理遇冷”的現象,很多考生直接放棄了物理等較難科目,不少高校老師也反映新生的物理水平普遍下降,課程學習起來較為吃力。
但從當前高校專業設置來看,普通高校本科的92個專業大類中,有7成需要學生具備物理基礎,有六成涉及化學。隨著全國范圍內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高校的人才選拔、人才培養,正面臨全新的挑戰。
可以說,“新高考”改革不僅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場考試改革,更牽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倒逼大學在招生錄取、專業設計、學生培養方面脫胎換骨、勇于創新。
各地高校,如何應對?
先知先覺者領跑,后知后覺者跟隨,不知不覺者淘汰。
相比“雙一流”這股時代洪流,不少高校對“新高考”這股潛在暗流也早就未雨綢繆,做到了引領潮流,超前發展。
例如在北京、上海、江蘇等高教發達地區先后納入高考改革試點后,不少當地高水平大學紛紛在專業設計、人才培養上積極探索,力爭在學生興趣和專業要求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書院制、學部制、大類招生、學位創新等人才培養方式紛紛落地,正經受學生和社會的檢驗。(關于高校人才培養新趨勢,感興趣可閱讀軟科往期好文《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變了》)
對于今年加入“新高考”改革的7個。ㄗ灾螀^),面對三年后的“新高考”洪流,當地高校是否也做好了準備?以這些地區的頭部高校為例,一起來看看它們在人才培養上做了哪些改變。
哈爾濱工業大學:
基礎學部夯基礎,本科學院驅創新
作為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頂級學府,哈工大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走在前列。早在2003年,哈工大就成立了基礎學部,將全校本科新生集中統一培養,接受通識教育、項目學習和適應大學成長環境,一年以后再到專業所在院系繼續學習。
可以說,基礎學部在幫助大一新生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平穩過渡、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1年,為適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目標,哈工大將原教務處、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基礎學部、實驗學院進行整合,組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生院”?梢哉f,近年來火遍高教圈的“本科生院概念”,哈工大早在近10年前就已先知先覺的落地了。
通過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哈工大在本科人才培養上開拓創新、持續發力,“十二五”以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建成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4門。尤其是在網課興起后,哈工大共有23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居全國第三。
吉林大學:
九大學部寬專業,大類培養選通才
吉林大學是吉林省內的領軍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也進行了積極地嘗試探索。自北京大學實施“學部制”后,多所“雙一流”高校相繼跟進,吉大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吉林大學共有9大學部,包括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科學學部、地球科學學部、白求恩醫學部、農學部和新興交叉學科學部。
9大學部覆蓋了47個學院,將學生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厚基礎、寬專業,形成有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國內高校在學部制上的探索,既是大學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舉措,也是面對新高考改革的一種提前準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英才培養,因材施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安徽省內著名“雙一流”高校,建校五十多年以來,在人才培養方面長期堅守“精品大學、英才教育”的定位。
200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始探索新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嘗試改變過去高!傲魉式”人才培養的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201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對各院系專業的課程設置又做了進一步的優化調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擁有少年班學院、數學科學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等11個學院。在傳統學院之外,中科大與中國科學院強強聯手,陸續開辦了 16 個科技英才班,對有潛力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在科學和工程領域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在英才班的基礎上,中科大又增加了學科交叉培養方案。例如文理復合英才班、金融與商務英才班等,培養學生具備扎實專業基礎的同時,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
除了以上高校外,甘肅、江西、貴州、廣西等。ㄗ灾螀^)的高水平大學近年來也紛紛采取行動,應對人才培養的新潮流。
例如蘭州大學作為甘肅省唯一一所強基計劃試點高校,為新生量身定制了個性化培養方案;
南昌大學擁抱學部制,組建了人文學部、社科學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醫學部五大學部,通過大類培養,讓學生能夠厚基礎、寬專業;
貴州大學成立陽明學院,面向全校一年級本科生開設文史經典、批判性思維、世界視野、科學精神、生態與生命關懷、審美體驗等六大通識拓展課程模塊,著力構建“通識+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廣西大學
廣西大學則是聚焦優勢專業,通過精簡學院數量,撤銷部分本科專業,優化及申辦新專業,推進大類招生,來推進人才培養的創新發展。
然而,除了各省的頂尖高校積極應對新高考浪潮,在人才培養上做出改變創新外,還有很多高校仍處于后知后覺,“攤大餅”式布局學科,專業設置雷同,“千校一面”等困境有待改善。
整體來看,第四批高考改革的7個。ㄗ灾螀^)均不是高校大省,7省合計也僅有14所“雙一流”高校。在地理上,黑龍江和吉林位于亟待振興的東北地區;安徽和江西身處華東地區,長期面臨長三角虹吸效應的挑戰,人才和各類資源競爭都有不小的壓力;貴州、廣西同樣經濟相對不發達,對人才吸引力相對有限。
因此,第四批高考綜合改革正式啟動后,若這些高校想在“新高考”的生源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能否倒逼自己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創新求變,顯得十分重要。
培養復合型人才,成為大勢所趨
新高考改革,一方面推進了教育公平。普遍采用全國卷,讓各地考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取消文理分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長、學科興趣,自主選擇選考科目,為將來進入高校學習對口專業打下基礎;錄取批次合并,考生的選擇余地更大,安全系數也更高了。
另一方面,對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產業的交叉融合,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新高考制度取消文理分科,表面上為學生未來成為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但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如何擺脫僵化思維,在學科專業設置上順應時代發展,在人才培養上因材施教,是每一所高校都需要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