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一所適合你的大學?
如何從為數眾多的高校中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大學來學習經濟學?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樹立“人校匹配”的思想,走出“有什么分數上什么大學”的盲信、盲選誤區。
大部分中國家庭在學業成績水平既定的情況下,希望盡可能地上各類排名中、人們口口相傳中的“好大學”,而不去考慮這所大學是否真的適合自己。所謂“人校匹配”的核心就是實現考生與大學之間的合理匹配,讓考生在了解自己、了解大學的基礎上,完成考生與大學之間的合理匹配,最終選擇一所真正適合或相對適合自己的大學就讀。“人校匹配”思想適應于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各專業考生,它是高考志愿填報的本質所在,也是當下熱門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則。
如何實現“人校匹配”?參照職業指導中著名的“人職匹配”理論及其“三步法”,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時,也可以嘗試“三步法”:
第一步,全面分析考生個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就考生個人而言,中學階段的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興趣、課堂內外的學習及活動經歷,個人對未來求學的地域偏好、職業興趣、畢業期望等都會影響到他對大學的認知和選擇。就考生家庭而言,是否是獨生子女家庭、是否是第一代大學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職業類型、家庭的經濟與社會資本、父母對子女未來的學歷期望、父母對子女未來的就業期望(包括工作地點、行業、職業、收入等)也會左右考生及家庭對大學的判斷和選擇。
第二步,了解目標高校及目標專業。對大多數考生及其家庭來說,中國的大學不僅“千校一面”而且貌似“黑箱”,人們僅能從網絡媒體及新聞報道中獲得關于大學的片段信息,至于大學之間的差異,大學的真實辦學水平,學生在校四年專業學習的過程與收獲,學生畢業后在職場中的實際表現,這些在志愿填報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信息,考生及家庭基本一無所獲。在高校辦學過度同質化、辦學信息缺乏透明度、微觀的校本數據缺失的情況下,在利用紙質媒體、網絡媒體進行簡單的信息檢索之外,考生及其家庭還可以通過什么辦法來增進對目標高校、目標專業的了解?⒈進入高中伊始,即開展目標高校、目標專業的尋找。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不是高考前后這一兩個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個經過長期思考、探索的過程,學校和家庭從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我喜歡學什么?我將來適合做什么?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遺憾的是,我國中小學校普遍缺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設置,這也是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⒉在大致確定目標高校、目標專業范圍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開展實際調研。例如,利用高校開放日、高考咨詢日等機會,提前到目標高校實地考察,了解目標專業的招生標準、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畢業去向等信息,同時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園氛圍。聯系目標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分享他們對母校的印象。通過這些實際調研,可以幫助考生更清晰、深入地感知目標高校、目標專業。
第三步,實現考生與大學、專業的匹配,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特點又有可能被錄取的大學及專業。在這一匹配過程中,考生個人的學習興趣以及未來的職業興趣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因為當學生的自我興趣類型與所在大學、所學專業相匹配時,學生在就讀期間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但在高考志愿填報中,考生并非一定要選擇與自己興趣完全對應的學校和專業,事實上能達到完全匹配的情形是少而又少也沒有必要,因為影響考生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個人興趣之外,還要參照未來社會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能被目標高校和專業錄取的可能性。所以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在考生與學校及專業難以達到完全匹配的情況下,嘗試尋找相鄰、相近的學校和專業,這樣的“人校匹配”結果往往是一個匹配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報過程中的最優選擇以及若干次優選擇。遵循“人校匹配”原則,學會接受和適應最終錄取的學校和專業,這是考生志愿填報中的理性行為。
高考志愿填報指導的核心是幫助考生了解自己、了解學校和專業,實現人與學校之間的合理匹配。沒有所謂絕對意義上的“好”大學,而只有適合你的大學,深刻認識這一點,在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考生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大學的情況下,尤為重要。
從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回報率角度而言,當前讀大學的風險是顯然存在的,因為大學四年未必能帶給你好工作、高收入。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不應該讀,只說明學歷文憑信號在減弱,真能力價值在上揚,要認識到大學四年的核心在于它是一段很重要的生活閱歷。高考志愿填報思考的重點應該從“能上什么樣的大學”轉變到“為什么要上大學”。
2015高考志愿填報指南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考志愿填報欄目全面指導考生根據各省高考政策填報志愿,有效指導考生理性填報志愿,確保您報考理想院校的同時及時掌握高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