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結合職業發展,選擇目標地域
案例1:理科考生張磊,當年高考分數比本科一批批次線高了十幾分,一心想到北京、上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上學,本科一二批次全部填了北京和上海高校,結果一所院校也未投上檔,無奈,只好上了上海一所三本批次的獨立學院,在學費支出上大大超出了事先的估算。
近幾年,不少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對院校所在城市的選擇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熱衷于報考“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或其他沿海開放地區的院校,甚至一些發達地區的很多考生只認準本地高校,非本地高校不報,其他城市的高校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從而使某一地區的高校錄取競爭更加激烈。在志愿填報
中考生和家長存在的這種濃郁的地域情結,對于高考成績在分數上沒有絕對優勢的考生來說,弊大于利。案例中該考生非北京、上海不上的偏執心態,筆者以為實不可取。特別是在考分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這樣報考更是因小失大,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們不能說該考生的選擇是錯誤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樣的選擇并不是他的最佳選擇。單純以地域為標準選擇高校可以說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其實很多“地理位置不好”的地區也不乏部委屬名牌重點高校和辦學特色鮮明的二本高校,其科研水平和師資力量在全國也都是名列前茅的,僅僅是地理位置不夠優越,與北京、上海同層次的高校相比較,這些高校的入學門檻低一些。如果考生分數沒有太大優勢,與其在發達城市就讀實力很弱,甚至剛從專科升為本科的高校,還不如舍近求遠,以距離換分數,去“兩北一南”(東北、西北、西南)選一所實力雄厚、辦學有特色的院校。即使考分較高的考生,也不要太過挑剔,兩眼也不要只盯著大城市,考分偏低的考生當然也不要輕易放棄任何機會。
地域對未來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政策環境等方面。
經濟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重點發展產業對當地求學、求職的影響。在求學方面,經濟環境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實踐機會,如果一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有著一批可以提供給大學生實習的企業,那么可以在求學期間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二是開闊思維,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具有信息聚集、思維活躍的特點,在求學期間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自己有更寬闊的視野,這也會對學生的未來求職產生重要影響。
文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包括人文設施、人文資源、人文精神對求學的影響。每個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文風貌、風土習慣,所謂入鄉隨俗,就是要融入當地的人文環境中,接受當地文化的熏陶。而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擁有不同的文化經歷,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幫助。
生活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飲食、氣候、交通、安全等對當地求學的影響。大學求學四年,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如何,自然是父母十分關心的?绲貐^的求學,在生活上,恰恰就在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和適應性,這種獨立性和適應性,也是未來職業發展十分需要的。
教育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教育質量、學習風氣以及社會的教育培訓機構等對求學的影響。教育環境的差距,更多體現在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上,這影響學生是否可以獲得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培訓,享受社會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的差距,還體現在大學的校際合作中,在一些地區,大學較為密集,相互之間有合作交流,學生可以互選課程、學校可以互認學分,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教育環境的差距,還表現在學習風氣、學習氛圍上。相對來說,沿海地區高校的師資力量要高過內地,但是內地高校的學習風氣可能好于沿海高校。
政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與學生培養、服務相關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就業政策等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這包括政府獎學金政策、助學金政策,政府大學生就業政策以及政府支持學生創業政策等。
在高考志愿選擇時,要進行綜合考慮。比如,有的人認為,經濟環境越好,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就越積極,事實卻不盡然。一家IT行業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多年的招聘中發現,來自中西部重點高校的學生,其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超過沿海發達地區重點高校的學生,其原因在于這些中西部高校的學生學習十分努力,由于校外實踐機會少,把更多時間放在了打牢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并十分珍惜每個實踐機會;而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各種機會很多,這些學生把更多時間放到了校外,并在各種實踐機會中“走馬觀花”,知識和技能就比不上內地學校的學生,當然,由于接觸社會比較多,這些學生的交往能力、處事能力則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