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不變的選擇
許多人的經歷告訴我們,當年他們在參加高校招生入學考試中,盡管仔細慎重地填報高考志愿,大部分人也如愿以償實現了自己的選擇目標,但是入學后,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仍然與自己的期待相差很大。這是為什么?
小張的故事告訴我們,隨著對自己和職業社會的不斷深入了解,大學生職業目標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聽從內心的召喚,勇敢地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
大學新生入學后,在生涯發展的各階段都要根據當時的情況樹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將每一個階段的職業期待轉化為學習成長的具體目標,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用持續的行動獲得成果,為未來的就業做好準備,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的必備能力。
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認為工作與職業期待不吻合的2015屆大學畢業生中,有35%的人認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22%的人認為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報告顯示,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期望值過高,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和專業對口等方面。
高考填報志愿,入學后學習某個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到社會上求職,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的鏈條,是一個不斷磨合、個人與單位和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既不能簡單化,也不能理想化。大學生求職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一方面是大學生按照自己對職業的地域、薪酬、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以及專業對口等期望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另一方面是社會企事業單位按照組織對人才在專業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人才;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大學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者說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時也經常聽到企業抱怨符合發展要求的人太少,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著嚴重供需不平衡的狀況。這種不平衡表現在意愿和能力兩個方面的供需失衡。
意愿上的供需不平衡表現在一方面大學生渴望找到一份能夠發揮個人專長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希望找到一個踏實、誠懇、負責任的員工。大學生求職的“有條件”選擇和企業要求的“無條件”付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
社會需要有相應工作經驗、能夠在某一崗位獨立開展工作的人才,而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沒有相關崗位工作經驗,盡管他們在大學期間學習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也鍛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還是不能夠很快地適應崗位的要求,快速為組織創造價值,形成了大學畢業生與企業需求能力的供需失衡。這也是很多企業不歡迎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重要原因。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給予充分的考慮,對自己所選的專業,對畢業后工作的地域、薪酬、個人發展機會有所了解,對自己日后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有符合實際的判斷,就不會有太多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