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匯,讀作tōng jiǎ zì。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系,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質上不屬于錯字或別字,屬于正常的文言現象。
首先我覺得我應該解釋一下通假字這個概念。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古人在臨文時用了音同或音斤的字,這個用來代替本來字的這個字,就被稱之為通假字。
概念似乎一看有點復雜,也有點像廢話。實際上,他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第一,通假字是本來就有這個字。但是為什么這些作者,這些古人腦袋一抽就用了通假字呢?說句實話,我也不知道。有一絲絲尷尬,現在的學界還真的沒有研究出來,我個人也不好做太多的推斷。所以通假字是有字,并且是古人故意為之。第二,通假字用的是和本字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這當然是寫作那時候的讀音,不是我們現在的漢語拼音。
上面這些解釋不明白?沒關系。接下來你一定可以明白。
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通假字。第一,必須具備語音條件。所謂的語音條件,就是在那個時代兩個字的讀音必須相同或相近。具體來說,就是兩個字的聲母必須相同或相近,韻部也必須相同或相近。第二,必須具備文獻條件。所謂文獻條件就是那個時代的其他文獻中也有類似的用例,而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例子。
想必說到這里,你也就能明白一個大概了。
通假字的問題,是閱讀文言文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一種本有其字的通假,跟其他的例如假借字等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沒必要過多的糾結,把讀音讀對就足夠了。
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27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
時間:2024-07-01 16:0:06高考志愿第二志愿怎么錄取
時間:2024-07-01 15:0:34高考填志愿待錄取一
時間:2024-07-01 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