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總共有2個校區,分別為本部、和平兩個校區。
校本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段家灘路425號
和平校區:蘭州市榆中和平鎮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省屬公辦“農工商貿旅”一體化高等職業院校,坐落于黃河之濱蘭州市城關區。校本部與和平校區占地320畝,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1000畝。
學校現有學生12233名,其中擴招6213名、吉爾吉斯斯坦籍留學生4名,F有教職工480人,其中博士、碩士265名,教授、副教授15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人,入選教育部行指委、教指委3人次,獲評省級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15人,國家級省級名師工作室、教學團隊和協同創新中心20個;引進行業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30名,聘用科研院所和地方行業企業技術專家172名。學校設有農業工程學院、園林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畜牧工程學院、食品與環境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中醫藥學院、基礎教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國際交流學院13個二級學院,開設現代農業技術、食藥與康養技術、園林工程技術、畜牧獸醫、環境工程技術、信息工程技術、財經商貿等7大專業群33個專業。
學校建成生產性實習就業基地124個,校內產教融合型生產性實訓基地及綜合實訓中心39個,畜牧獸醫、食品營養與檢測、園林技術、作物生產技術等23個國家級省級骨干(特色)專業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先后與省內外百強企業、海外企業、重點行業等200余家優質單位建立了長期“四個合作”關系,開展現代學徒制、混合所有制、訂單班、冠名班、集團化辦學,實施學生技能鑒定、“1+X”證書、專升本輔導、自考本科、函授教育,著力推進“三教改革”“課堂革命”“學習革命”和“高質量就業工程”,全面推行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專創融合”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構建了“招生、培養、實習、就業”四位一體德技并修育人體系,學生獲技能比賽、創業大賽等獎勵138項。
甘肅省第一所官立職業學校
1907年(清光緒33年),蘭州道彭英甲在蘭州萃英門內蘭州舉院東南角“衡鑑堂”所在地(今西關十字蘭大二院內 )創辦“農礦學堂”,分設農林學堂和礦務學堂。后“農林學堂”定名為“甘肅官立中等農業學堂”。民國時期,羅經權在原址上復建為“甘肅省立甲種農業學!薄_@就是學校的前身。建國前,著名愛國人士于右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劉運籌等12位政府部門人員和地方名人,先后訪問學校,為學校題詞。解放后,農業部副部長洪紱曾、省委書記霍維德、省人大副主任何建山等27位領導先后到學校視察,指導學校走上了“產學研”結合的辦學之路。
甘肅省辦學歷程艱辛的學校
建校以來,學校歷經清末中等實業教育、中華民國職業教育、新中國專業技術教育和改革開發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等5個階段,48屆班子,20次更名,6次搬遷,始終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三農”事業發展。王爾黼、羅經權等一批批仁人志士,邊教學邊生產,農學結合,勞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探索出了一條“產學研用”結合的耕讀教育之路。解放后,周祥椿、韓翠云等等一批批學者傾心科研、服務“三農”,培育了小麥和胡麻新品種,形成了“專家引領+科研育人+服務行業”的教科研模式,培養了魏公河、朱永軍、任建平等一大批優秀鄉村干部和農業企業家,學校農業辦學特色更加鮮明,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種植類專業示范學校、甘肅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
甘肅省首位科技功臣誕生的學校
學校是甘肅省最早引種甜菜的單位(1915年),最早引種西紅柿的單位(1932年),最早選育大葉菠菜品種的單位(1951年),最早大面積人工養魚獲得成功的單位(1959年),最早生產葡萄酒的單位(上世紀30年代)。被人們稱為“甘肅的袁隆平,把金色種子撒遍隴原大地的隴原驕子”的甘肅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在學校從事育種工作50余年,育成天農、清農、清山、甘育系列小麥品種和天亞系列胡麻品種,為甘肅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學校在周祥椿科研的基礎上組建育種推廣和產品開發團隊4個,育成小麥品種69個,胡麻品種27個,推廣面積2.2億畝,創經濟效益36億多元;開發茶葉有機肥、花椒采收機等農產品和設施50余個,獲國家專利55項,服務到款額1000多萬元。教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農牧漁業豐收獎4項、地廳級以上科技進步獎81項、地廳級以上教學成果、哲學社會科學獎37項,被評為甘肅省技術轉移示范高校。
西北師范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21西北師范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09:0:49甘肅高考往年征集志愿的院
時間:2024-07-02 15:0:27甘肅高考錄取結果什
時間:2024-07-02 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