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處室、院部:
為保證學院寒假及春節期間的安全、穩定及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經研究,現就寒假及春節期間工作安排如下:
一、寒假時間
1.學生寒假時間:1月1日——2月18日,共49天;2月19日報到,2月20日領取教材,2月21日開始上課。
2.教工寒假時間:1月14日——2月17日,共35天;2月18日教職工報到。
3.后勤工人、保安、司機寒假期間放假14天(含雙休日),由所在部門安排,報分管領導批準,送黨政辦備案。
二、注意事項
1.寒假期間,教師需完成學院布置備課任務,做好上課準備,教務處開學初進行檢查;行政人員需完成本職工作方可放假。
2.學院黨政辦統一安排行政人員值班(值班表附后),做好值班記錄。值班人員負責接待來訪和處理各種事項,并及時接收省教育廳等網上平臺發文、來訪信件,交帶班領導處理。
值班地點:學院黨政辦公室 值班電話:86012373
3.信息中心要保障學院網絡暢通。
4.后勤工人由后勤處安排上班和輪休,假期中,應保持環境衛生整潔,保證水、電正常供應。
5.保安人員由武裝保衛處安排上班和輪休,對出入校門的車輛、物品、人員要認真檢查、做好記錄,加強夜間巡邏,確保校園安全。
6.司機由董事會安排上班和輪休,保持通訊暢通。
7.值班打卡考勤,不擅離職守。原則上不準調班,發現問題即時向帶班領導報告。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
2021年12月20日
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學院認真貫徹實施《福建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圍繞為地方紡織服裝產業經濟服務這個中心,著力學院內涵發展,狠抓特色辦學,確保校園安定穩定。一年來,學校在人才培養質量、社會服務水平、畢業生就業創業等方面又有新的提高,現總結報告如下:
一、我院基本情況
我院是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舉辦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職業院校。學院地處福建省泉州石獅市。學院占地面積350畝,建筑面積7.0269萬㎡ 。學院以“特色化辦學、規范化管理、為地方經濟服務、讓每個學子成才”為辦學理念,以培養“地方離不開、行業都認同、國際能交流”的高素質人才為辦學目標,緊貼市場需求,設立了紡織與藝術設計學院、服裝學院、現代管理與服務學院、教育學院、商貿學院、社會管理學院、翔宇航空學院、應急救援產業學院和鄉村振興學院9個二級學院。開設了輕工紡織、文化藝術、財經商貿、交通運輸、公共管理與服務、電子商務、醫藥護理等9個大類31個專業。目前在校學生4575人。學校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品牌亮!钡陌l展戰略,注重內涵建設,2021年學校獲得“服裝設計與工藝”高水平高職專業群A類立項建設單位。
二、本學年度教學工作
(一)加強內涵特色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依據國務院、福建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立足本院實際,以“福建省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立項項目(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省級職業院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省級精品專業、示范專業和產教融合專業示范點為基礎,依托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優勢和海西社會經濟建設急需人才的緊缺專業資源優勢,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特色發展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1.探索與實踐“教學做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實施校企合作新課程教學模式,引進企業機制,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建設。創建適應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加強教學硬件建設,創建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情境;創建專業教學資源庫,涵蓋電子課件、電子教案、視頻教程、學習任務方案、習題庫、練習操作平臺等;建設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結構教學隊伍,已建成服裝設計專業省級教學團隊和紡織服裝專業群省級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各1個,力爭再建成2-3個省級教學團隊,1-2個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2.堅持特色發展,以職業能力培養,培養區域產業升級急需的紡織服裝類及相關專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工學交替的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模式,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加強“福建省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立項項目——服裝設計與工藝高水平專業群和福建省職業院校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項目——紡織服裝技術專業群的建設力度,不斷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紡織服裝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
根據《福建省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適應福建省和泉州市紡織服裝主導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個性化、綠色化生產方式向高端發展的趨勢,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抓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黨建引領,完善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圍繞對接紡織服裝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依據新專業目錄內涵,改造提升群內專業,創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開放共享的滿足教學需要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教學資源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具有紡織服裝類專業特色的校企協同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培養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技藝高超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五年建設期內,使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能夠引領福建省紡織服裝類專業高職教育改革,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起到有效支撐作用,建成紡織服裝類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全方位融合的人才培養高地的具有泉紡特色的高水平專業群。
3.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本年度共有百余人次獲獎。其中,在福建省2021年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朱子沫晗、徐艷萍獲得“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二等獎,邱舒琪、田欣獲得“導游服務”賽項三等獎2項,姚芳獲得藝術專業技能(中國舞表演)賽項三等獎,蔡于情獲得“英語口語(非英語組)”賽項三等獎;在第十一屆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服裝制版與工藝技能大賽中,徐艷萍獲得三等獎;在2020-2021年全國啦啦操聯賽(連城站)中,謝玉荷、林珍可等獲得俱樂部青年組—舞蹈啦啦操示范套路(第二套)第一名,林珍可、謝瑩獲得俱樂部青年組—舞蹈啦啦操雙人街舞自選動作第二名;在“云驢通杯”第十二屆全國旅游院校服務技能(導游服務)大賽中,邱舒琪、田欣獲得高等院校組普通話導游服務三等獎2項;在2021年福建省大學生軍事技能比武中,張思婷、林雄、蔡院、李強、黃欣雨等獲得團體二等獎、輕武器分解結合科目二等獎、單兵戰術基礎科目二等獎、手榴彈定點投擲科目三等獎、戰場醫療救護科目一等獎、識圖用圖科目三等獎;在第十五屆“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施晨輝、陳丹妮、邱桂丹、張淑怡、許耀貴等獲得三等獎5項等。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與考試。學院成立“產學研處”和繼續教育學院,負責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包括實用英語交際技能等級證書(初級)、界面設計、人物化妝造型、電子商務數據分析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運動營養咨詢與指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初級)、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初級)、藥品購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餐飲服務管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Python程序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社區治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等16證書試點,同時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及企業員工培訓等工作,如服裝版型技術、服裝縫紉、紡織面料成分檢測、形象設計師、電子商務運營推廣、圖形圖像處理(PS)、導游證、會計電算化、辦公軟件應用(高級)、鞋面車縫、國際商務單證員、助理物流師等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本年度參加考證的師生超過2000人次,2021屆畢業生雙證率超過93%。
5.積極組織校內技能文化節的系列活動。如,第十四屆“泉紡杯”服裝設計大賽,這次活動匯聚了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二百余套優秀作品同臺競藝。學生的設計作品大膽、創新、時尚,無論是在款式還是在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充分展現出創意服裝設計的概念、流行元素、材料、款式等多個方面,反映出當下多元化、網絡化的時代特色,勾畫出當代大學生極其活躍、極富創新意識的思維,極具實用價值和借鑒意義。
2.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
圍繞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我院持續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扎實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及“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各項工作,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
1.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項目
學校作為福建省“第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先后與石獅市華迪服飾有限公司、三福(中國)集團-佳福(福建)染整有限公司、石獅市榮譽大酒店有限責任公司、福建東龍針紡有限公司、廈門鑫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石獅市華寶集團有限公司、石獅禾寶紡織有限公司、福建金苑服飾有限公司、蔡美月(廈門)服飾設計有限公司、石獅市富蓮服裝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知名企業簽訂協議,雙主體協同育人,扎實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獲得了福建省教育廳的高度認可,共有紡織服裝類“捆綁式現代學徒制”試點、電子商務現代學徒制建設項目、酒店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等3個項目獲批為省級試點項目。目前,試點工作已經經過了七年多的教育教學實踐檢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合作企業“量身打造”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有效解決了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實現了學生學習就業的無縫對接,榮獲福建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訂單式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行“9個1”工作機制,即簽訂1份“校企生”三方協議書,落實1套與現代學徒制相配套的保障體系,建立1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位一體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機制,建立1個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育教學運行管理機制,建立1套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1套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成1個現代學徒制“協同育人平臺”,建成1支現代學徒制“專兼職教學團隊”,抓好1項教育工作。當前,在校生有679人納入試點范圍。
2.“二元制” 改革試點項目
2016年2月2日,教育廳辦公室印發了《福建省教育廳等五部門關于實施“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的通知》(閩職成〔2016〕10號)。在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的工作基礎和成功經驗,學校積極主動落實文件精神,扎實推進“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目前,我校“二元制”改革試點工作已經五年多了,試點班各項教學、管理工作比較順暢,成效明顯,獲2018年福建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校生總人數達到2082人。
學校在與鳳竹集團、信泰集團等知名企業開展“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充分調動了企業辦學的積極性。根據企業實際需要,“一企一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轉變教學方式,采取“校企雙主體、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行常年性、融合型的工學交替,突出實踐環節,加大實踐比例;加強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學校骨干教師、企業高級工程師與能工巧匠及國內知名高校專家、教授三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改變教學中理論脫離實際的缺陷,突出行業導師責任,在行業協會及企業選拔優秀技術技能人員和管理骨干擔任學生(學徒)的導師,負責學生(員工)在企業的崗位技能操作訓練,原則上專業實踐課程全部在企業完成。
歸結起來,我們采取的做法就是:立足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求,嚴格落實文件精神,踐行“七個二元”,確!岸啤备母镌圏c工作不走樣,不偏離,全面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構建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三)提升科技研發水平,搭建平臺,服務社會
近年來,我省傳統紡織服裝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近幾年福建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在重點產業投資導向的通知中都明確將紡織服裝產業列在其中,以強化投資引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并加快培育競爭優勢明顯的海峽西岸產業集群。
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設計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及節能、環保等要求,已成為紡織服裝產業做大做強不可回避的課題。然而,當前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著研發投入不足,研發推廣人才匱乏,關鍵技術攻克不易,科研成果轉化推廣困難,研發團隊條塊分割等諸多問題。尤其是目前存在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設計單位、生產廠家、營銷部門分散割裂、孤軍作戰的研發格局,削弱了原本嚴重不足的研發資源的效能,無法形成集約效應。為此,我院聯合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西安工程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紡協(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驗(泉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石獅市三益織造染整有限公司、石獅市面料館等科研機構及紡織服裝行業企業,組建了“紡織服裝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拆除不利于共享優化配置各類資源的藩蘺,建立領軍人才主導、固定和流動人員結合的研發團隊,構建有利于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新型運行機制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以行業企業發展為導向,致力于解決紡織服裝材料應用技術的重大問題。
通過工程中心的建設,我們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大力開展技術服務和咨詢培訓,合理安排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為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提供咨詢和培訓,并通過科研項目立項研究,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設計方案,解決實際工程技術難題,從而推動和促進紡織服裝行業應用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時,構建產業成果轉化平臺,以中心自身的科研成果為主,引進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為輔,推動中心走市場化道路,促進成果產業化,以此推動“校!、“校企”和“校校企”等多種合作模式的開展,努力使工程中心發展成為我省紡織服裝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省紡織服裝產業提供重要的研發推廣支撐。這對推動行業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鼓勵青年教師開展科研,撰寫科技論文和發表著作。據統計,我校2021年教師獲批各級各類教育科研項目十二項;目前,教師已累計主編或參編《紡織品清潔染整技術》、《針織物染整》、《計算機基礎》、《大學體育與健康教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教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英語應用文寫作項目實訓教程》、《中國文化英語暢談》、《新生入學指南》、《大學英語》、《Photoshop cs 5圖像處理項目化教程》、《會計英語》等教材和著作三十余本,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此外,還確定了校本教材建設立項項目15項。
(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關系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工作,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動力之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積極引進優秀青年教師、企業技術專家和高級職稱人才,既擴大師資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又提升了教師隊伍質量。
2.為促進教師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學校重新修訂了教師職稱評聘方案,教師可通過多渠道獲得成績以提高自己的職稱和待遇。
3.加大教師隊伍的培訓力度,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學校組織教師五十余人次參加各級各類學習培訓,如閩臺師資聯合培訓班、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班、高等職業院校骨干教師培訓、下企業頂崗實訓等,從而促進了廣大教師教學能力、業務水平及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4.出臺相關管理辦法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技能、專業技能比賽等學院的內涵建設,本年度共有三十余人次獲獎。
5.與企業開展的“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改革中,組建一支由學校骨干教師、企業優秀技術能手及國內知名紡織服裝高校專家、教授組成的優質教學團隊,在“二元制”改革試點領導機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教學工作。建立健全導師(教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形成校行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機制。明確導師(教師)職責和待遇,學校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到“二元制”試點班任教;合作企業要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應納入考核,并享受相應的帶教津貼。學校每學年聘請天津工業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國內紡織服裝著名高校的專家、教授到各企業設立的二級學院(班)集中授課,提升教育學習水平。建立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制訂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的激勵制度和考核獎懲制度。通過企業人員到校授課、學校教師到企業帶實習,校企雙方教學人員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形成了服裝與服飾設計、染整技術、針織技術與針織服裝、服裝設計與工藝、現代紡織技術、電子商務、學前教育等十五個專業的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目前,學院現有教職工總數337人,其中專任教師261人,校內兼課人員12人,校外兼職教師42人。擁有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優秀專家2名、省級教學名師3名、省級專業帶頭人6人,聘請了5名兼職專業帶頭人,已建成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創新隊伍。
(五)專業建設
我校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跟蹤福建省支柱產業、泉州市主導產業、石獅市重點產業與新興產業需求的變化,立足紡織服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主動服務社會。2021年增設了護理、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民航安全技術管理等3個專業。目前,學,F開設有31個專業(方向),涵蓋了輕工紡織大類、文化藝術大類、旅游大類、電子與信息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土木建筑大類、財經商貿大類、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交通運輸大類、醫藥衛生大類、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等11個專業大類。其中,服裝設計與工藝為教育部骨干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福建省省級精品專業,染整技術專業為福建省省級示范專業、產教融合示范專業點。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與發展的全局,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貫徹落實國家、福建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通知》(教高[2010]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教育部等九部門頒布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職成〔2020〕7號)等相關文件精神,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堅持學校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主動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建設,努力創新辦學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建設思路
針對高職教育的職業本位、崗位本位的特征,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緊盯區域、行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繼續堅持立足紡織服裝特色,始終把專業建設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對現有專業結構進行整體思考、系統設計和全面調整,改造老專業,扶持并強化優勢特色專業,針對社會急需增設新專業,著眼整體,區別對待,構建圍繞社會需求變化的動態的專業結構體系。
3.總體目標
根據國家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專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并利用已有專業的優勢,通過校企結合,形成學院專業特色。
在學?傮w規劃基礎上,分年度逐步推進,力爭至2025年,招生專業數穩定在40個左右,在校生穩定在8000人左右。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加大投入,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在特色專業做大做強的前提下,重點建設護理、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民航安全技術管理、藥學、數字媒體技術、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等新設專業。努力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整體水平,增強學校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4.主要措施
(1)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控機制,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及時收集地方和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置,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擴大正面清單專業,逐步減少負面清單專業。
(2)構建一支科學合理的結構性師資隊伍。更新人才管理觀念,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加大組織培養力度,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促進人員結構優化。制定落實人才政策待遇,改善工作條件,營造有利于充分發揮各類人才作用的良好環境。積極依托區域經濟,與行業、企業深度融合。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實施“一師一企”實踐制度和設立合作企業教師工作站。以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為主線,以青年教師素質提升為重點,采取有力措施,使“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在數量上有增長、質量上有提高、結構上有改善、成效上有突破,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在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社會需求為依據,明晰人才培養目標,繼續深化現代學徒制、“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實現企業和專業的對接,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行“雙證書”制度,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將學校的教學活動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靈活調整教學周期,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4)實施課程項目化,改革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按照“有利于學生培養,有利于教師成長,有利于學院發展”的原則開發課程項目。按以下步驟推動課程項目化,實現崗位與課程的對接:首先,根據專業定位分析職業崗位技能構成,確定人才培養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目標方案;其次,根據專業培養知識能力結構素質要求建立與崗位職業技能要求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再次,廣泛征詢行業建議,結合學校、社會與企業的師資與資源情況,確定具體課程的職業技能培養與核心技能目標;第四,根據專業課程目標,設計確定課程職業技能訓練項目的實施方案,并組織協同運作實施;第五,根據人才培養與總體教學目標的要求,確定課程項目教學質量的相應考核方法;最后,根據課程項目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將成果因地制宜地轉化推廣應用。
(5)加強教學資源建設與信息化手段應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建設涵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庫,包括專業介紹、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環境、網絡課程、培訓項目,以及測評系統等內容,滿足專業建設共性需求。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師生、企業和社會學習者提供資源檢索、信息查詢、資料下載、教學指導、學習咨詢、就業支持、人員培訓等服務。搭建校企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企業的生產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實時傳送到課堂。
(6)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規范教材的選用,根據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要求,優先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省級規劃教材和教育部推薦的高職專科優秀教材,保證選用教材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專業教師參編國家、省級規劃教材,并根據教學實際,與企業共同開發教材和自編專業教材,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為自編教材的印刷、出版和使用提供相應的保障。
(7)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不斷加大經費投入,一方面,在強化現有重點特色專業的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逐步更新已有實訓基地的教學儀器設備,努力打造一批專業群示范性實訓基地或公共實訓基地,一方面,根據新增專業的建設需要,配足、配強相應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核心崗位技能實踐教學要達到1學生1工位的標準,以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
(8)深化校企合作運行機制。以提高質量,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每個專業都有2家以上在地方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合作企業。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開發、企業專門人才和能工巧匠上課堂、教師下企業服務或鍛煉、企業人員技能再培訓或學歷再提升、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安排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9)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實施國際化戰略,在現有中外教育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合作辦學的規模和范圍。鞏固并擴大與法國的合作關系,開拓與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強與臺灣地區高校的合作。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創建在專業、課程等方面的共享機制。
5.保障機制
(1)加強對專業建設工作的領導。成立專業建設領導小組,強化對專業建設的宏觀指導,各二級院制訂詳細的專業建設規劃,各專業制訂本專業建設實施計劃和具體目標。
(2)加強對專業建設的投入,包括硬件投入與軟件投入,特別是專項建設經費的投入和相關政策的配套。專業建設的投入包括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同時包括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專業教學改革經費投入等。
(3)加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雙師結構的角度入手,結合專業建設需要,適時、適度地招聘、引進優秀人才,充實專任教師隊伍,所有青年教師必需到企業輪訓半年以上。結合課程建設需要、實踐實訓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業專家、高校知名學者。努力形成一支專兼合一、校企合一、素質精良、結構優化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4)逐步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強化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重視過程監控,建立起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學校定期對各專業建設情況開展檢查診斷工作,重點考察擬申報的新專業是否符合國家專業設置條件,已有的專業是否符合建設標準。結合專業評估的結果,對于改革力度大、綜合水平高、社會聲譽好的專業給予政策和資金傾斜,對于教學內容陳舊、辦學條件有限、改革成效不佳的專業,限期整改,直至限招停辦。
(六)實訓基地建設
目前,學校已建成了紡織品檢測實訓室、紡織品測配色實訓室、印花實驗室、染整實驗室、大圓機實訓室、服裝生產性實訓基地、VR/AR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服裝立體裁剪實訓室、服裝工藝室、服裝整燙實訓室、服裝CAD實訓室、虛擬現實編程實驗室、VR全景制作實訓室、素描畫室、三維建模實訓室、VR/AR實訓基地、航空模擬艙、會計實訓室、中西餐服務實訓室、琴房、模擬幼兒園等校內實驗實訓室(基地)69個和131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其中建在規上企業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43個,能夠有效滿足實習實訓教學的需要。
學校實訓室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如產業結構調整增速和技術升級加快,導致專業調整和專業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給實訓室的建設帶來挑戰;實訓室建設的特色優勢不夠明顯;目前實訓室地理位置的分散不利于專業群建設和資源整合與共享;校外實踐基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2.建設目標
(1)完善校內實訓條件建設,重點建設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借鑒服裝設計專業省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經驗,重點建設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引進技術領先、專業對口、熱心職業教育的大型知名企業,采取多種經營形式,實現基地與系(部)一體化、專業教師與工程技術人員一體化、理論教學與實訓一體化,使之成為省級專業群示范性實訓基地。
以染整技術、服裝設計與工藝、電子商務、酒店管理等重點專業,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建設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生產經營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訓基地。以現有的服裝設計與工藝“蔡美月大師工作室”、服裝與服飾設計“王淵大師工作室”、紡織染整“吳贊敏教授工作室”、酒店管理“胡海榮大師工作室”為載體,校企深度合作,師生全程參與,建成有亮點的實訓基地。
學校實訓設備持續投入,力爭在2022年建成1個省級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2)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外實訓資源,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力爭2022年新增6-8個深度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
同時,建設以實訓基地為依托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和產品檢測中心,重點建設與中紡聯檢測中心泉州公司合作的紡織材料檢測實訓室,利用中紡聯資源優勢,爭取建成省內高職院校一流的檢測中心。
(3)進一步引進名師名室名企入校園
進一步加強名企與專業的聯系,加強名室與實訓基地的聯系,加強名師與學生的聯系,繼續引進一批省內外國內外有影響力、技術領先、熱心職業教育的名師名室名企入駐校園,向相關專業師生親授技藝、培訓教師、指導專業建設,在培養傳承人的同時制作產品,使工作室成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場所。
3.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為了確保實訓基地建設規劃的順利實施,學院對基地實行校院(二級院)兩級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校領導、行業企業專家、相關部門成立專門的“實訓基地規劃建設實施領導小組”,結合海西經濟發展實際,開展行業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調研,統籌規劃,充分論證,科學制定各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和分年度實施方案,并對基地的規劃、建設、運行進行指導、管理和監督;相關二級院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具體負責基地的日常運行管理,保證規劃的實施。
(2)制度保障
制定校院(二級院)兩級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工作職責,明確職責范圍,根據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健全和完善實訓基地各項管理制度,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明確責任分工,追究失職責任。通過一整套規范的制度和科學的運行管理,使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工作順利實施,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資金保障
進一步爭取省市兩級政府的支持,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實訓基地的基礎設施、設備、教學、師資、生產等方面建設,向重點建設基地傾斜,主動爭取國家、省、市的職業教育專項資金,并確保專項資金用于實訓基地建設。同時,根據學校發展實際,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吸引企業投資,聯合開發,共同建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籌資模式,實現實訓基地建設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三、學生發展工作
四、服務地方
紡織服裝業是當地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我院立足服務當地企業對人才需求,有針對性的設置服裝設計、染整技術、針織技術與服裝、紡織品檢驗與貿易、服裝工藝與管理、現代紡織技術、鞋類設計與工藝等16個專業及專業群,同時根據商貿發展的需要,配套開展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每年學生就業供不應求,為當地企業培養大量急需的專業人才。
同時,學院還大力展“二元制”人才培養,截止目前已與周邊90多家企業建立了“二元制”人才培養項目合作關系,教師送教入企,為企業員工提升學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此外,學院還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大力開展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學院今年被認定為泉州市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基地,開展非學歷培訓項目51項,非學歷培訓時間2030學時,非學歷培訓到賬金額70萬元,公益性培訓服務200學時,為當地企業的發展和當地經濟的繁榮做出重大貢獻。
五、問題與展望
(一)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急需擴建新的校舍和學生宿舍。
2.招生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辦學經費來源緊張,從而影響各方面辦學投入。
3.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教學激勵機制還不夠合理,工資福利水平對人才引進吸引力不夠。
(二)展望
1.以政策為助力,促進發展。近年,國家對高職教育發展有許多政策,希望借這些利好政策的東風,能改善我院的生源狀況。招生改善了,各方面的辦學投入也會隨之跟上,學院將會發展的更好,能更好地為地方產業發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為地方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
2.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發展。今年國家提出高職擴招百萬和普職分離的政策,大大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我校將乘這一改革紅利,努力拓寬我院的生源渠道,實現多元化辦學,努力改善招生狀況,加快學校的發展。
3.以隊伍建設為根本,提升內涵。我院積極引進各專業人才,充實我們的教師隊伍。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修訂職稱評聘文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崗位比武等,以此帶動整體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
結語
今后,我院將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使命,在“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繼續提升高職辦學水平,積極推進多方面教育體系的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