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放假時間是2022年1月10日到2022年2月3日。
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關于公布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結果》,揭曉2021年新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東南大學共有3位教授成功當選兩院院士:其中科學院院士2位,工程院院士1位。
根據公告,東南大學滕皋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顧寧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劉加平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
滕皋軍簡歷
滕皋軍,1962年8月生,籍貫浙江金華,現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蘇省分子影像與功能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擔任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會長、亞太心血管與介入放射學會前任主席。
滕皋軍教授從事醫學影像與介入放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40年,為中國介入放射學發展作出了開創性和持續性貢獻,特別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領域的介入治療有突出成就。他扎根臨床一線,首創了10余項介入新技術,完成了數以萬計的介入手術。他發明和創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關技術和理論,大幅度提升了惡性腫瘤導致的食管、膽管、門靜脈及氣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他建立的膽汁漏出導致經頸靜脈肝內門靜脈分流術(TIPS)支架再狹窄的新理論,為新型支架的研發與廣泛應用于治療門靜脈高壓癥奠定基礎。作為分子影像學的開拓者,他發展了多項分子和功能影像新技術與新應用,并與介入技術融合,引領介入學科發展前沿。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200余篇,授權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10余項。
由于滕皋軍教授對國際介入放射學的貢獻,他相繼被歐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學會、美國介入放射學會、亞太心血管與介入放射學會授予最高榮譽獎。同時,他還榮獲了中國醫師獎、衛生部和鐵道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
顧寧簡歷
顧寧, 1964年5月生,籍貫江蘇南京,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要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杰青、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會士(AIMBE Fellow)。國家納米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兩任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主持人、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顧寧長期從事納米醫學材料研究,在醫用高性能鐵基納米材料和磷脂材料制備、表征與生物效應等創新研究中做出系統性貢獻: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以鐵基納米材料和磷脂分子為兩大基礎材料,構建以磁性微泡為代表的診療一體化材料體系;發明磁致內熱法、液相中微納顆粒磁矩圖像法測量等新方法,發現鐵基納米材料的雙酶與多酶效應并闡明機制,研制并獲批醫用納米氧化鐵弛豫率國家標準物質和類酶活性測定的國家標準;研發出高性能醫用磁性微納材料,已廣泛應用于核酸轉染與蛋白分離、化學發光檢測等新品研發與臨床診斷;研發的多聚糖超順磁氧化鐵靜脈注射液,臨床研究除補鐵治療外可用于磁共振影像增強,為新一代磁共振對比劑奠定基礎;創新合成磷脂制備與遞藥技術,研制出高純合成磷脂獲國藥審中心備案,支撐建成國內目前唯一可生產并提供合成磷脂的企業,磷脂材料已用于國內外眾多研究機構與藥企的高端制劑研發。
發表SCI期刊論文五百余篇,正面他引萬余次,編著三部,授權發明專利百余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許金獎等科技獎項。
劉加平簡歷
劉加平,1967年1月生,籍貫江蘇海安,現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土木工程材料專家,是混凝土收縮裂縫控制和超高性能化領域的學術帶頭人。發展了收縮開裂的理論體系,創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建立了減縮抗裂、力學性能提升和流變性能調控三個關鍵技術群,發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應用于110余項重大工程。以第一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91件,獲國際專利14件,發表SCI/EI收錄論文258篇,主/參編標準或規程22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突破了收縮裂縫控制的國際難題,引領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應用,為土木工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將材料與結構和環境相結合,率先提出了復雜膠凝體系的活化能計算方法,解決了室內與實際工程的性能對應,材料收縮與結構應力計算之間存在難題,創建了混凝土水化-溫度-濕度-約束耦合作用模型。突破了開裂風險量化評估的理論瓶頸,填補了收縮裂縫專項設計的空白。成果應用于無錫太湖隧道、蘭新高鐵和上海地鐵14號線地下車站等50多項重大工程,實現了地下空間、隧道、長大結構等無可見裂縫,推動了收縮裂縫由被動修復轉向為主動防治。
從分子和微納觀層次調控漿體、基體和界面區的微結構,從本源上提高混凝土宏觀性能,解決了高強混凝土粘度大、韌性差,以及常溫養護早期強度低、剛度不足等難題,實現了高流動性、超高強度和超高韌性的統一。成果應用于NH島礁防護和南京長江五橋等60多項重大工程,提升了構筑物的抗侵徹爆炸和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