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問題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民生問題,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三大戰役之一,重點是做好大氣、水、土壤三方面的工作。早在“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就提出實施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總量“雙控”的新思路。之后,又進一步細化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明確到2020年我國空氣、水環境、土壤環境的量化指標。通過不斷擴充定量目標,我國已逐步形成一個包含兩個層級的指標體系,其中環境質量指標包括空氣、水環境和土壤環境三大類;而落實環境質量目標的重要抓手,便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包括主要污染物和區域性污染物兩大類。梳理一系列“防治污染攻堅戰”的經驗,我國逐漸形成以污染總量控制為目標的防治思路,在實踐中取得了非常明顯進展,特別是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上,已經初步形成163項標準的體系化成果,僅大氣和水污染控制標準就超過139項。
盡管我國在總量控制的標準制定以及實踐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但仍需要看到,我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有幾個城市空氣污染比較嚴重,海洋、土壤環境也有一定程度退化。尤其是空氣污染方面,盡管藍天更多了,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要抓住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大氣污染治理不是簡單增加污染治理設施,而要涉及社會生產和消費結構的綠色轉型。當前,我國存在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運輸為主的運輸結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把調整運輸結構單獨提出來,與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并重,就是因為對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足夠認識,我們也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制定充分合理的時間表、路線圖,將責任層層壓實下去。
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加強環保監管執法,以及推動市場化調控和創新總量控制機制,是實現污染治理目標的主要政策抓手。2016年12月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明確將環?冃Ъ{入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到規則的生命力就在于“嚴”,要出臺更精細化的問責機制,對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不力的,或者不履行職責的,地方黨委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都要被追責。同時,長期堅持釋放環保督查“只增不減”的壓力,建立地方省級層面的環保督查制度和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機構,推動環保督查常態化、長效化,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此外,要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全面落實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權交易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保產業,推動形成社會共治、全民共治模式。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不僅是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第一步。接下來,要以空氣、水環境、土壤環境的污染物減少為目的,制定切實的量化考核方式、問責方式,以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的姿態將這場攻堅戰打好。
最新版預備黨員轉正決議(
時間:2024-04-23 08:0:25黨員批評與自我批評
時間:2024-04-23 08:0:282021年兩會精神學習心得體
時間:2024-04-17 03:0:59兩會精神發言材料集
時間:2024-04-17 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