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后感1
朱先生的這本書非常經典,已經不用多說。雖然當時這些信件的對象是中學程度的青年,但對于時下大學生也有相當的意義。此書迥異于當下心靈雞湯,雖然也是勸人沉著奮進,但字里行間的真誠卻清澈見底。
重讀此書,還是有猛醒。猛醒于常常疏忽之處,猛醒于時時懈怠之時。
朱老先生談及了很多個方面,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至始至終,卻只用一個態度說話:勸誡青年朋友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及自己,切勿盲目隨從世俗,貪圖近利。朱先生概括了一下時下青年的毛。禾澣菀,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仔細想來,呵呵,現在的我們不也如此么?
既知病根,當開良藥。然而良藥苦口,青年朋友多半不怎么愛吃。
一、談讀書
談讀書,老生常談,卻不得不時常談談。讀書是頂重要的事情,相比較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而言。讀書三件事;一要有興趣,二要堅持,三要讀好書。朱先生談到推薦書這一件事,這委實是一個問題!皞人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怎么能定出萬應靈丹似的書,供天下無數青年閱讀,并讓他們有趣味,讀后發生效力?”有了自己的閱讀興趣,根據自己需求去選擇,才是正路。興趣起來了,才好根據自己愛好選擇,或者尋求某個領域的推薦書籍。堅持不必再說,萬事離了堅持都不見成效的。讀好書,很重要。然而也不得不走走彎路,讀一些無聊沉悶干澀的書,總之,先培養起來興趣罷!
二、談動
愁生與郁,散愁在動。人本是自然生長衍化,本性好創造發展,好活動蹦跳。潤之有名言: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這絕對是一個實在話,精神和肉體的聯系,往往比人想象的更為緊密。無聊愁悶,這也是青年階段時常的感受,多打籃球網球乒乓球,多爬山攀巖自行車,往往自愈。
三、談靜
此處所說“靜”,不是呆呆坐著不動,更不是室內電視游戲推塔。此處它指的是“感受”。換句話說,它指的是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能于平常處見到普通人見不到的東西,能領略覺察自然和人性的美。朱先生引用一句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仔細想來,這本是極普通的半池子死水而已,朱子感受發散之下,竟然能領略如此意境!靜中非靜,思考聯想;悟中有悟,趣味自來。
四、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于時下我們已經是個歷史詞匯了,略去不提。至于政治問題,我們在這樣一個美好和諧的祖國大家庭,齊心協力共奔中國夢,哪有什么政治問題呢?同樣略去不提。
五、談十字街頭
這論題本來自《走向十字街頭》一書。作者闡發開來,遂成文章。寓意一是提倡哲學與文藝多多跟現實生活接觸,二是學術思想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的十字街頭。然而,一走出來,就有矛盾。朱先生說的是,哲學文藝之類跟習俗傳統之類的矛盾,說的是怎么打破偶像追求自由之真我。時代的差別于此顯現,當下網絡時代,八十年后的今天,人們竟然絲毫不再顧及所謂的習俗傳統,每個人都想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思考不傾聽,執著于表達自己觀點,魯莽叫囂之輩大有人在,徹徹底底的淪落在十字街頭之中。也未嘗不是另一種悲哀罷了。
六、談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這真是一個無比超前的概念,用在時下,絲毫不顯得過時。因為現在的人們,真真正正的生活在多元宇宙當中。
“個人資稟經驗不同,而所見到的宇宙,其種類多寡,量積大小,也不一致。”這句話真是真理一樣的存在,當時社會如此,現今更是一樣。朱先生提及“科學的宇宙”“道德的宇宙”“美術的宇宙”“戀愛的宇宙”,每個宇宙自有其一套判斷標準,衡量價值,絕對不能混淆亂用。用自己的標準來審判別人,本是人類最大的誤解之一。然而人總是這樣,習慣傾向于這樣。很少有人能意識到,跟你對話的這個人未必跟你處于同一個“宇宙”當中,你們之間未必有共同的三觀體系,你怎么能要求別人呢?如果意識踐行這一點的人多起來的話,這距離“真善美”是世界真是越來越近了呢。
七、談升學與選課
升學,選課,這一問題實際就在于如何選擇。現在高考完畢,分數線陸陸續續出來,很多同學也為此頭疼不已。如何選擇一個又有前途又有錢途,還體面受尊重還能顯得高大上的專業?這個問題在朱先生看來是第二重要的問題,第一重要是生活,無論做學問做事業,都是為生活而服務。于我看來,這也是第二重要的問題,第一重要的是興趣,無論哪個專業課程,只要感興趣就夠。任何專業技能都算是看待世界的一個窗口,當你到的高處,看到世界大同小異。所以,先考慮興趣罷!
八、談作文
作文,看似是寫文章,實際是如何用語言將自己所見所想表達出來。這樣一種能力重要之處不顯,但處處用得到,處處顯示你的水平。如何寫作的技巧,可以在網路上搜出幾百萬條,認認真真去練去堅持,總能有進益。妄想大師神人傳藝,一朝悟通,寫出絕世好文,純屬空想。
九、談情與理
理智與情感這樣的大問題,在一章文字中談清楚是絕無可能的。朱先生觀點一言以蔽之,就是“問心的道德勝于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勝于理智的生活”。此話也是朱先生個人觀點,讀者未必要細細追究。生活繁復紛雜,日子磕絆順逆,哪是一句感性理性能說清楚的?無非是就事論事而已了。人生既然把生活作為第一要務,就斷斷不能只有理性,不能做教條刻板冷靜冷酷的機器人。但要完全隨著感性的野馬狂奔,一忽兒東一忽兒西,也是不可想象之事,還是二者兼得的好。
十、談擺脫
生命路上有千萬條歧路,實際卻只能選擇一條去走,有所取必將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即走上了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最后不免差誤時光。這就是不知道擺脫的毛病、
這個道理很重要,卻最常被人忽視。時常見到聽到人說,不喜歡什么工作或者事物,卻又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喜歡的東西,卻沒有勇氣去追求。這可以說是缺乏“斷舍離”的勇氣,將時光浪費在郁悶抱怨之中。這樣的情形常見到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地步,覺得誰能盡如人意呢,都是這么混過一生了唄。不能擺脫,這樣的悲劇是由自己造成的,不是外界所加,是人自己給自己上刑具,于通透達觀者看來,是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呢?
十一、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
朱先生在盧浮宮看到的《孟洛里莎》,就是達芬奇的傳世名作《蒙娜麗莎》吧。這件驚世駭俗的名作,朱先生用這樣一句話形容:于微塵中見出大千,在剎那中見出終古。然而在他長久的沉浸于此畫的意蘊中之時,過來一群游客,蜂擁的擠在畫前,隨意而又驚嘆的贊美幾句,又匆匆而去了,朱先生感慨頓生,人啊,真是太浮躁了。
是啊,人類,你的名字叫浮躁。效率越來越是人追求的指標,更快更好更有錢,已經不約而同成為人類衡量成功與否的尺距了。不能深入,不能耐住長久的寂寞,貪容易而惡艱難,這不僅僅是青年的問題了。很少有人能耐著性子看完一本厚書,很少有人能堅持一門技藝十年以上。人人都知道這樣不好,可是愿意改變的有幾個呢?
十二、談人生與我
人生,這個問題人人有自己觀念看法。于朱先生看來,有兩種看待方法:一是把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一起玩把戲;二是把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別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前臺時候,親身體驗生老病死草木蟲魚,順其自然按其本性,不在生活以外尋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尋求生活目的。后臺時候,看待他人如看待圖畫小說,于中細細品味趣味,咂摸其中悲喜,了然趣味在心。朱先生這樣的態度已經是真正的達觀了,不惑不從,始終有自己一個人在。然而,現在很多人的人生卻沒有自己,他想的總是別人,別人會怎么看我,怎么想我。他行動就像演戲,說話就像排練,對著妻女也是裝腔作勢一番。這樣的人生委實不值得一過,沒有切切實實的用自己去觸碰冰冷和炙熱,拿著套子封起自己來算是什么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是國民閱讀經典書目中的一冊。雖然書小且薄,不過百十頁,但書中引人思量的地方卻不在少數,比起時下網絡上灌水文章,更是不可相提并論。重讀此書,略為書記書評,也算是力求避免走上“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路上的一步吧。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后感2
值得思考的一章。
葉楚傖先生曾說,如今中國在學者只言學,在工者只言工,結果弄得沒有一個在國言國的人。
惲代英先生又說,中國從孔孟后,學生看過兩千年的書,講過兩千年道德,卻仍然無補國事。所以讀書講道德都沒用,一切青年都該加入戰線去革命。
凡有學潮發生時,你去一個店鋪或一場會議,大家竊竊私語的不外乎“學生不讀書,而好鬧事”這種話。教育部也三令五申“整頓學風”,管理嚴查。
這三派主張,你怎么看?
如今中國的弊端就在于在學者不言學,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拋棄分內之事而空談愛國,結果學無所成,國也沒救好。
從歷史來說讀書無用,難道法國革命只是羅伯斯庇爾的功勞而盧梭沒有影響嗎?俄國革命單是列寧的功勞而寫《資本論》的馬克思沒有影響嗎?辛亥革命未成功,不是制度革命未成功,正是思想革命未成功,這是應該承認的。
中國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動人“類我類我”。比如我愛談國事,就藐視你讀書;你喜歡讀書,就藐視我談國事。我對于讓青年拋開書本去革命不敢茍同,將參與愛國運動為大禁的學校也未免太矯枉過正。
讓教育與生活絕緣,從學理上就說不通。因此,救國讀書都不可偏廢。
但救國并非空談革命,喊口號喊到聲嘶力竭,帝國主義仍然在擴張。想起有北方人譏笑兩個南方人站在門口吵架,互罵一氣卻一拳不揮,最后各自散去。如今微博里這樣的正義之士少么?熱點事件討論兩三天后就沒了熱度,每次出事都會有人感嘆:真不知是網友不出門,還是路人不上網。
孫中山談自己如何想起革命時說,他少年時在香港學醫期間喜歡散步。香港街道真干凈,那么我香山縣的街道就不該那么臟。他回到香山縣就親自去做清道夫,居然把門前的街道打掃干凈了。因而他想到,一切社會的污濁都應該,都可以如此情理。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
別人不管的,我可以做些小事。別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從勤勤懇懇當老師做起;別人提倡國貨,我只能去鄉下辦個小工廠;別人喊打倒軍閥,我僅僅能勸自己的兄弟別參軍;別人登報譴責賄選也沒用,我只能集合同志,出力與鄉紳死斗,不讓賄賂的勾當發生在我們村縣……大事小事,都是人做出來的事。
丟掉學生架子,到民間去。學生自成一種特殊的階級,社會待你我改造,而社會早已把你我當成眼中釘。一般學生有幾個配談革命?吞剝捐款的學生是否充當過大會代表?勾結鄉紳政客為亂學校的學生是否沒宣揚國教育尊嚴?向日本庚子賠款感恩戴德的學生是否沒有喊過打倒帝國主義?其實社會還算是客氣的,他們要寫學生的罪狀,還怕沒有材料嗎?
希望你在談愛國、談革命前,默念幾聲“君子求諸己”。
《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讀后感3
特別精彩的一章。
日本廚川白村有兩本書,《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頭》,書名值得玩味。
從前士大夫喜歡清高名貴,力求與世隔絕,冥心孤往。但閉門讀書的成就難免空疏虛偽。近代學術都趨向務實了,提倡與生活接觸。學術思想是天下公物,流布人間致使雅俗共賞,這是從象牙塔走向十字街頭的一種意義。
然而十字街頭的空氣含有諸多腐敗劑,學術思想出了象牙塔走到十字街頭,不免流為俗化。老莊學說流俗化,成了道觀里靜坐騙錢的道士;易經學說流俗化,成了街頭擺攤算命的江湖客;佛家學說流俗化,成了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禿頭肥腦的蠢和尚……你我有目共睹。
誘惑太多。尤其是青年人,要時時戒備十字街頭的危險,要時時回顧象牙之塔。
十字街頭上握有最大權威的是習俗。習俗有二,一是傳說,一是時尚。儒家的禮教,五芳齋的餛飩,這是傳說;新文化運動,西裝革履,這是時尚。傳說尊舊,時尚趨新,新舊不同,但都不能盲從。
社會是專制壓迫的,不容自我伸張。九十九個人守貞潔,你一個偏不,就是傷風敗俗;可如果九十九個都是娼妓,你一個偏要守貞潔,也會被當成公敵,遭人唾棄。如今很多女人被稱作“剩女”,沒人要的意思,問一問年齡也不過是二十七八歲,年輕得很呢。那么何出此言呢?是否是拿一百年前女人十四五歲就生子當作了標準?
風化習俗造孽不少,但為了維持社會安寧,我們不能廢除它。人與人接觸,就會有問題發生,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須存在。習俗對于維護社會安寧價值巨大,但以維護安寧為唯一目的就未免大錯特錯。習俗是守舊的,社會是常新的,因此習俗時時需要被打破。
人是一種賤動物。只喜歡模仿因襲,不樂意改革創造。因此維持固有風化不用人費力,可要打破點什么卻不容易。打破習俗,你要以一兩人之力去對抗千萬人的惰性,所以習俗的背叛者比順從者更難能可貴!
歷史的進化,都是靠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推動的,但等待他們的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臺。然而世間不朽的也是他們,倘若沒了這些殉道者,人類早已烏煙瘴氣,悶死掉了。
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民眾的浮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浮淺頑劣的。最可怕的,是沒有在浮淺頑劣的環境中能夠不膚淺不頑劣的人。本著青年的勇氣,把一切市場偶像打得粉碎,并非叫囂魯莽所能做到的。叫囂魯莽還是十字街頭的作風,還是浮淺頑劣的表征。
祝你能于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時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克服障礙。不要淹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里。
中學生讀雷鋒的讀后感800字
時間:2023-09-19 19:0:43初中生雷鋒故事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9 04:0:12小學生學習雷鋒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7 23:0:26五年級小學生守株待兔讀后
時間:2023-09-20 1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