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新中國成立60余年,教育領域有許多重大的變革與創新,然而,值得今人反思的是,當今社會的科技實力,依靠的仍然是曾經的“三錢”,曾經的那一批輝煌的科學家。在改革開放后的30余年,中國就再也沒有培養出像錢學森等一批優秀的人才,毫無疑問,這是教育之失。本篇讀書筆記,通過結合《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一書,對當今中國中學教育行進解析。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這一本書是一本較新的教育學專著,作者David H.Jonassen從學習的本質問題problem solving開始說起,結合最新的研究——情境設計來談怎樣解決問題,怎樣設計問題,怎樣使得整個教育質量提高。本書主要詳細的分析了3個問題,story problems, troubleshooting problems 以及case and system and policy analysis problems。作者從這三個問題入手,分析其問題的模型創立,情境設計以及衍生的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支持論據,從而給讀者以思想上的啟迪與實踐的幫助。
學習為何物?教育又為何物?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困惑,曾經問了一個高中教師,他的回答是:“學習是學方法,教育是教育人!蔽也唤袊@“精辟!”
縱觀當今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所謂的素質教育只是披著應試教育的羊皮,這種本質上為應試制度的教育模式導致的是“學習為了解決問題,教育是為了規范學生!
從David H.Jonassen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是避無可避并且隨處可遇的,因為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都遇到相當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習。然而,“學習為了解決問題”這種思想是一種誤區,學習的本質是為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僅僅解決問題。
觀今日中學,學生們奔波于數理化,政史地的題海中,而不知其樂,而不知其本質,更不知其為何物。為何如此之說?因為觀今日大學,有多少學生記得那些知識的原理?又有多少同學知道,所謂的物理運動學的相關題目與數學的簡單代數文字題有何聯系,更不要提與化學、生物的背景知識聯系題有什么共同點了。我們在課堂上,在學校中所學的僅僅是解決問題,而這大多是一一對應,而那些好老師與差老師的區別就在于差老師只能一一對應,僅僅是一個做題工具,而好老師能一對多,教的是解決這類題目的方法,但只是一個加工機器而已,本質而言,都屬于加工廠的機器,唯一的不同就是高級與低級而已。
為何教育的本質從培養人到了培養機器呢?這不全是學校之過,也不全是教師之過,而是整個選拔人才之過與教育方式之過。
David H.Jonassen把世界上的問題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叫良構問題,一種叫劣構問題。所謂的良構問題實則是我們在學校學習的一些簡單問題,這些簡單問題的特點是有邏輯性,單一領域,結構簡單而且相對靜態。而劣構問題則是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不僅沒有邏輯性,也就是沒有特定的方法去解決,甚至沒有方法去解決,它更是復雜的,有各個學科領域而且是動態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遇的。
有了對問題類型的理解,我們不能發現,我們在學校中所接觸到的有良構問題與劣構問題,而好教師所教授的是解決良構問題,對于劣構問題的解決,一般不會教授。為什么有如此現象?我們不妨來再考試,所謂的中考,無非是良構問題的結合,最難的題目也就是復雜的良構問題。比如中考的語文作文,一般而言,寫作文是對一個事件貨事物的看法或想法,體現的是人的思想,然而,中國的文章歷來講究八股,從而大大抑制了人的思想創新能力,作文講究的是整個結構與整個得分點的把握,恐怖之極哉!而高考,明顯難度略高,屬于選拔考試,大多數的題目還是簡單的良構問題,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復雜的良構問題與簡單的劣構問題,僅僅以小部分的題目才屬于復雜的劣構問題,而這一部分題目,往往老師也是不會教授的。老師看之,一言以閉“高考不會考相同題目的,考到這種題目,算你們倒霉!”真是嗚呼哀哉!
正因為中國的這種人才選拔制度,導致了人才的畸形,只能是“矮個子中挑長的!”,真正的長個子幾乎絕種,或者被掩埋于題海中,而錢學森之流已經不復存在。下面,我就結合當今中國國情與當今世界比較流行的“情境”教學談一下教學方式的改革設想。
中國教育的人才選拔制度,眾所周知,極為不科學,然而,由于地廣人多,在眾多考生中選拔出人才是勢在必行,只要經過考試,那么就必然導致應試,然而不經過考試,那就無法選拔人才,正因為這樣的矛盾,所以,所謂的素質教育無法正真推行。
那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素質與應試之間的矛盾,這也是實施新的教育方式改革的必要條件。素質與應試有起矛盾的一面,然而也可將其統一,通過考試來測定素質與能力。就如理科而言,除去其基本知識,教師希望教給學生的是其思維能力,是其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解決這道題,甚至這類問題的方法。那么,只要把試題改變,僅僅把整個專業知識難度下降,而考察其對實質的考驗或者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度,那便可以達到目的。在此僅提一個想法,將生物多樣性,適者生存的理念為背景,物理能量為題目,數學函數為模型來出一題,其考察的內容就是多樣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物理能量題,或是數學的函數題,更是由于增加了每一個不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以采取的不同做法融入其中,這樣原本一道十分簡單的“良構”題,就變成了一道復雜的“劣構“題目。再如文科,文科的老師更偏重人物,事件,然后上升到哲學思想。那么在出考題的時候,完全也可以互相融合,把“良構”的問題轉換為“劣構”的復雜問題。一旦考試大綱有所變動,這勢必也就影響了教學的方式與方法。
那么,怎樣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是比較科學的呢?
正如David H.Jonassen所言,當今的潮流已經是“情境”的設計了。曾經的行為主義過于死板與呆板,題海大戰乃秉承其原理而創,有助于強化訓練。然而,中國的教育體制,只能使這種強化轉變成機器人式的訓練。再后來的認知主義與實驗主義,整體效率過低而不佳。之后的潮流便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中也存在著很多流
中學生讀雷鋒的讀后感800字
時間:2023-09-19 19:0:43初中生雷鋒故事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9 04:0:12小學生學習雷鋒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7 23:0:26五年級小學生守株待兔讀后
時間:2023-09-20 1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