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后感
更新:2023-09-17 21:33:07 高考升學網
《紅與黑》讀后感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是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的失敗寫的,尤其是他在奮斗中經歷的兩次愛情,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的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雖然小說是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這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小說的主人公于連,是“一個叛逆的平民的悲慘角色”,“是在兩個對立時代交替過程中產生的小資產階級個人英雄主義者或個人英雄典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反抗性也即平民階級的自尊性居于支配地位”,他為了改變自己受壓迫的處境去反抗社會,“多少反映了當時小資產階級青年的一種本能愿望和要求”,這種反抗即使純粹出于個人利益的反抗,即使是在個人英雄主義基礎上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特別是中、小資產階級不現實,要求改變地位的愿望”,在當時同樣充滿了“歷史的正當性”。
主人公于連,由一個木匠到市長的家庭老師,到神學院的教士,到侯爵的秘書。在他這短暫的一生中,他不停地與階級斗爭,不斷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其中體現了他的“自我奮斗”、“自我實現”的特征外,還暴露出他那強烈的野心與過高的自尊心。但是,于連他一生都是在與命運抗爭,他不斷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凝聚了作者對人類個個體的生存與奮斗的深刻思考。
然而,在當時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下,于連只是把愛情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因此,當于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侖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再者,當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純屬政治上的角逐,他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這本書有某種我說不清楚的東西吸引著我,讓我一頁一頁的看下去,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體會。通過思考與探究,我對法國當時的社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對政治與歷史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文字,也因為這樣,我總會思考很久,也就看得越慢。但是,當終于看完的那一刻,興奮之余,我還想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