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眾》讀后感一
當我讀完《唯一的聽眾》時,眼眶不覺濕潤了。
此篇文章說:一個小男孩很喜歡音樂,但親人卻認為他是一個音樂白癡,在人們聽起來拉小夜曲就像鋸桌腿聲音。但他并不沮喪,于是找一片樹林悄悄地、偷偷地練習,開始拉得并不好,甚至自己詛咒自己是個白癡。后來一位極瘦的老人來到這片安靜的樹林。小男孩認為打攪了一位老人安寧的生活,感到很抱歉。老人似乎看出了這些,便撒了一個美麗謊言。說自己是聾子,不會介意。于是他便放下心來拉起了曲子。對著這個唯一聽眾,小男孩顯得很努力,很投入,拉完后老人對他說:“真不錯,我的心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
書中素有“音樂白癡”之稱的“我”竟然一夜之間成了一位小提琴手。是誰改變了“我”?是那個認為哥哥永遠也成不了音樂家的妹妹?不是!是那對自己兒子沒有任何希望的父親?也不是!事實上,就是那位“聾”奶奶----音樂學院的老教授!讀到這里,我被作者那奇妙的構思和精彩的語言吸引了。同時,我更由衷地敬佩“我”的那位良師……
我敬佩“聾”教授,是因為老教授不僅是“我”拉小提琴時的聽眾,更是“我”心靈的聽眾!聽著“我”拉的“鋸床腳”般的小提琴聲,她不光裝作聾子一般,還用溫柔的話鼓勵“我”:“我猜想你一定拉的不錯,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倍嗝瓷屏嫉闹e言,多么美麗的心靈!一個“聾”字拯救了“我”那顆受傷的、脆弱的心!也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小提琴手。
這使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一個孩子來到一個賣金魚的小店,興致勃勃地選出本店最名貴的金魚和最精美的魚缸,從口袋里掏出一把五光十色的雨花石,放在店主手里,老板短暫地猶豫了一下,不僅愉快地收下了孩子的“貨幣”,還說:“孩子,你給得太多了,我應該再給你一條金魚!焙⒆有臐M意足地走了……
這是個神圣而又動人的故事。店主的慷慨,確保一顆純潔無暇的童心不受到打擊,讓這顆童心繼續充滿著自信……
我,同樣有著心靈的聽眾。那就是我的父母、老師和朋友。(心得體會 www.lu100.cc)每當我遇到挫折、遭受不如意,不正是你們在默默地陪伴著我、傾聽著我的抱怨?在我由于不懂事而釀成了錯誤時,還是你們耐心親切地開導著我,引領者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呵!心靈的聽眾。由于你們的傾聽、由于你們的存在,我會學做生活的強者,在你們期盼的注視下,我會做到更好的!
呵!心靈的聽眾,你是沮喪時的微笑,你是氣餒時的鼓勵,你是灰心時的期盼,你是閃爍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啟明星!
呵!心靈的聽眾,你是沉默中無聲的微笑、你是炎炎烈日下的一陣清風,你是我擺脫任何困境的一股勇氣!
唯一的聽眾讀后感二
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小學 彭永麟
《11.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教學完這課后,我思緒萬千,為文中的“我”感到慶幸,為“我”能遇到這樣一位關心、愛護下一代的老婦人——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而倍感高興。
從文中看來,“我”的琴技實在是不敢恭維,“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就是一個白癡。”在家里“我”已經失去了坐在木椅上練琴的信心了,因而躲到一個僻靜的林子里去拉琴,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個老婦人,一個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肯做我唯一的聽眾,并且每天都來。正是由于這個老婦人的鼓勵、堅持和督促,才讓“我”重拾信心,重新回到家里,敢站著來練琴了,而且琴技也有了極大的進步,“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到了后來“我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由這件事可見,“一個音樂白癡”在這個老婦人的鼓勵堅持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訓練,終于敢面“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了,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轉變。
通過教學這課文,我觸動很大,想起了班級里的那些學習上所謂的“學困生”“差生”來,對于這幾個基礎相對較弱的同學,不就是像文中的“我”嗎?一個被父親和妹妹認為的“音樂白癡”尚能轉變,難道我們手底下的所謂“學困生”“差生”就任其一差到底?不,不能!我要向文中的那位老婦人——音樂最有聲望的教授學習,學習她對下一代的鼓勵、關心。我想,從她身上我們可以學到:
1、賞識鼓勵
這位老婦人在林中聽到了“我”蹩腳的小提琴聲,故意假裝自己耳聾,什么都聽不見,還不忘對“我”說:“我想你拉得一定非常好……”“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倍嗝磳捜莸囊粋老人!她的贊賞、鼓勵,激發了“我”的信心。作為老師,我們不應該吝嗇那句對學生的贊美的語言,特別是對于那些“差生”“學困生”,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全班同學面前豎起大拇指夸獎,說一句溫馨的話語,就能讓他們重拾信心。就是那么幾句“真不錯!”“你進步了!”“寫字漂亮啦”……老師短短的話語,他們聽了會很受用,就會燃起對學習的信心。
2、堅持不懈
那位老婦人說:“……我能做你的聽眾,每天早晨?”在以后的每天早晨里,這位老婦人都是“我”唯一的聽眾……正是由于這位老婦人的堅持,“我”才能繼續練下去,是“我”練琴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知道“差生”“學困生”行為習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