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后感
更新:2023-09-19 12:20:48 高考升學網
篇一:讓生活變得更加輕盈——讀《斷舍離》有感
這本書雖然是在講物品整理,但卻勝在沒有落進整理物品具體方法的藩籬中,而是從意識和理念層面,借助瑜伽中的“斷行”、“舍行”、“離行”,對面對物品時,人們的心理進行了很好的梳理和調整。
隨著時間的積累,房間中堆積的物品會越來越多,有對我們而言意義深刻的紀念品,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有為了應商場打折的氣氛拿下的戰利品,還有為了發泄心中的怨恨、憤怒、委屈而糊里糊涂收入囊中的安慰品……這些東西對于我們真的全部有用嗎?作者山下英子用她“斷舍離”的理念讓我們沉靜下來去重新審視。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間。
“舍”=舍棄家中累積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發現最難做到的就是時時刻刻以“自己”和“現在”兩個軸去不斷審視物品。無論是“斷”,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復問自己這個東西對于現在的我到底有用嗎?是現在就能用還是僅僅只是未來的某個時候或許才會派上用場?是為了填補內心匱乏的安全感、滿足別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定義、遮蓋心中的自卑情緒,還是真的為了自己才留下這件物品?面對物品,其實就是在面對自己!原本以為堆積在墻角或塞在柜子深處的一件件東西只是由于自身的懶惰,亦或缺乏收納整理的方法,當真正著手面對時,才發現他們背后隱藏的心理因素。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納方式的缺少,而是沒有勇氣丟掉物品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以,運用“斷舍離”去清理物品,不單單是在整理凌亂的房間,而是在對內心的情緒和感受進行著梳理和調整。對曾經發揮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線的物品說聲“謝謝”,對沖動購物卻擱置墻角沒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說聲“對不起”,然后再去舍棄,或許就會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現在”兩個軸不僅能幫我們整理物品,甚至對于身邊環繞的人和事都可以進行重新審視。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隱藏在看似和諧景象下的問題,卻像鴕鳥一下將頭扎在地里裝聾作啞,維持表面光鮮而不敢面對。陪伴你的朋友曾經和你有無數的歡聲笑語,而現在卻由于生活軌跡的不同,待人處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卻硬要佯裝以前的美好硬著頭皮堅持見面。(www.lu100.cc)一件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你已經看到了方向的錯誤,卻為了害怕經歷更改路線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擔的責任而繼續沿老路前進……對于這些,靜下心來,用“自己”和“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其實我們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的只是坦誠和勇氣,去面對存在的問題,斷絕已不合時宜的關系,積極做出調整,脫離對過去、對他人的執著。
在踐行了的“斷舍離”后,你會發現屋子的內部空間變得開闊和清爽,內心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和強韌。執著于外在的人事物,不能讓我們內心得到真正的滿足,而將關注力聚焦于自身,精力放在當下,才能換來生活的真正輕盈。如此這般,快樂和幸福便會如期而至。
篇二:《斷舍離》讀后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干凈、整潔成為心靈純凈的標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 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凈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回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回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為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為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凈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為自我生活的主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