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讀后感
更新:2023-09-19 00:46:34 高考升學網
篇一:設計心理學讀后感
這本設計心理學是結合了《藝術與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現代心理學》三本書來寫的。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對于一個學設計的人來說,當然設計師也不例外了。
我對設計心理學的感覺就是,分成了兩部分了,一個是設計,另一個則就是心理學了,對于我自己也可以說是個設計類的人吧,對于設計要說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畢竟也學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還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說我學的很精了呢,就還有好多等著我去學習的。
其實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腦子里裝的東西也不同,也只有個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個懂設計的和一個不懂設計的人來說,這樣的兩個人是很難有共同的話題的,俗話說“當不同不相為謀”。這也就是設計師與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才會有設計師吧。
對于心理學,雖然我們一從小學就有學過心理學,但那只是交了我們一些皮毛的東西而已,而且對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這個心理學的,到現在老師也讓我們如果選課的話就可以選心理學這方面的課程,這樣也會對我們的專業有所幫助的。書中也講到了計計心理學的概念,也就是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于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于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所以對于學設計來講,是很有必要去讀下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的,這樣的話有助于我們的專業的提升的因為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
篇二:設計心理學讀后感
漫進了大學的門階,使我對一切新鮮的環境產生了好感,對周圍獨特的事物產生很多的聯想,而且,最近通過閱讀心理學家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后,使我大有感觸,這本書用詼諧的手筆,深入的分析,闡明了以人為本的至上設計原則。
《設計心理學》這部書,主要是給設計師上一門設計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于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于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設計是設想、運籌、計劃與預算,它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創造性活動!对O計心理學》把設計計劃分為三類:為了傳達設計的稱為視覺傳達設計,為了使用設計的稱為產品,為了居住設計的稱為環境設計。而且,《設計心理學》通過對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設計師的主觀思維相結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圖溝通生產者。設計師與消費者的關系。使每一個消費者都能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了解消費者心理和研究消費者的行為規律。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設計,無處不在。我是一位動畫設計專業的學生,我了解到動畫設計是新興的設計,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產物。是一門幻想藝術,更容易直觀表現和抒發人們的感情,可以把現實不可能看到的轉為現實,擴展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習動畫設計,不僅自己的專業基本功要扎實,更要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成果和產品推銷出去,那就需要我們的營銷能力。閱讀過《設計心理學》之后,我體會到,一部能受人歡迎的動畫產品,不僅要自己人生經驗和思想觀念的表述,還要以實現商業價值為最終的創作目的,針對一定的文化消費人群來進行和創作,當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審美趣味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了解了人們的審美心理是推銷自己藝術產品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設計人員或商家,在構思產品時,在推崇外觀美感、藝術風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用戶的感受,為設計的易用性而努力,因為這才是產品的生命力之源 !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看看這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閑著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群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為什么要加入教派團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弊x一本好書,能增長一個人智慧和能力,通過閱讀《設計心理學》之后,使我樹立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創作經驗。希望今后的我能學而致用,創造自己的輝煌。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著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篇三:設計心理學讀后感
當然不敢說《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為人人都說它太經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局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幾乎可以說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典大作,然后,一頭霧水。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啟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墻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并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后,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并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后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說,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典的很多交互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 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用戶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不過當我們穿過出版社和翻譯者給我們營造的迷霧,《設計心理學》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就像那海邊彌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溫暖和信心。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并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秘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戶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戶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也許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與順從,對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寬容,在畏研吾的《負建筑》里也有類似的闡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現實更多的是自然和環境,他認為人性順服于自然的規律,也就順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諾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須改變“錯誤”的事實,順從人的慣性,甚至是惰性。當然這里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等因數使之成為2種不同的真理。
現代的設計面對的是殘酷的市場法則,滿足用戶的需求、尊重用戶的習慣當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經正確設計的事物,滿足用戶的表面需求,卻永遠失去了更多的潛在用戶,甚至到頭來連最初的用戶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諾曼舉了個例子,就是那個有電話、電視、鬧鐘等等功能的一個電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個帶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 的是后面那個定語,(www.eduche.com)而不是之前的附屬功能,如果把用戶的一切附屬需求都一個不漏的擺出來、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結果自然是造就一個機器怪獸,嚇得連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戶也不敢照面。為什么當黑莓和諾基亞推出“全鍵盤”手機的時候,apple卻敢推出沒有鍵盤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樣的。
說到諾基亞,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變種“科技以懶人為本”。
我曾經也暢想過諾基亞和APPLE同時推出洗衣機,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決不會讓你想得更多,只會讓你做的更少,然而諾基亞牌洗衣機會給你25種自由的選擇,以及用來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個按鈕,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時候還能用該洗衣機聽MP3、上網、煮咖啡,這不是胡說,同樣“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經投放市場了,市場的銷量自然會印證諾曼說的限制功能、預設用途的設計原則的對錯。這2個設計原則是說,要想讓某件物品用起來不出錯,那就不要讓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說是在用戶平時接觸時,隱藏掉其他眾多功能。
設計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有一種讓產品更美的使命感,這使好多產品變得精美絕倫,同時也讓更多的產品脫離了現實和用戶,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表達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設計來引導人們的生活和審美,自己的設計思維也應該向這個任務深入挺進。然而也有一種極端,就是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犧牲了絕大部分審美,同樣是諾基亞和APPLE的例子,手機屏幕諾基亞堅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諾基亞的技術不行么?當然不是。那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 顯示屏呢? 這個同之前的誤區一樣,諾基亞尊重了技術和用戶的習慣,卻破壞了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像《設計心理學》這本書表述的那樣,設計師和客戶都不是最終用戶,我們不能了解每一個用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