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學習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1)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把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核心和關鍵,體現了我們黨統攬全局抓關鍵、與時俱進促發展的廣闊視野,對于開拓發展新境界,對于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創新發展體現了當今世界潮流和當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征看,當今國際經濟秩序和全球創新格局同步調整,創新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和重塑世界格局的主導力量。面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國紛紛推出新的國家創新戰略,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經濟體努力鞏固和強化創新領導地位,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加快向創新發展階段邁進,積極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我國已進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新常態,過去主要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驅動的發展模式出現了動力不足、質量不高、效益不好、不可持續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新常態下,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實現我國經濟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轉變。
創新發展體現了發展理論的新內涵。發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不懈追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永恒動力,也是的核心內涵。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胡錦濤同志堅持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反復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提出了有關創新發展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在創新引領發展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立足發展新要求提出創新發展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發展理論。從創新的范圍看,由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和經濟學范疇中的創新,擴展到以科技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在內的全面創新,將創新貫穿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從五大發展理念的內在邏輯看,創新發展是首要的基本理念,對實現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性和帶動性作用。從創新與發展的關系看,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與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創新發展體現了新時期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新思路。堅持創新發展,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是黨中央立足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期黨執政興國思路的拓展和升華,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發展產生重大深遠影響,引發廣泛深刻變革。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為我國全面創新提供了行動指南。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實現由追趕型發展向引領型發展的轉變,將推動我國在事關國家戰略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搶占發展制高點,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掌握競爭主導權。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過去長時期形成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改變主要跟蹤學習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實現發展理念和思路的新躍升。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將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新的生產力,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堅持創新發展,構建發展新體制,將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用人機制,培育公平、開放、透明的創新環境;有利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形成各類創新主體有序協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創新源泉競相涌流的生動局面,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016學習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2)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強調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黨提出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成果,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更關乎未來發展全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笆濉睍r期,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著力補齊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突出短板,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嚴峻,實現綠色發展的任務十分緊迫。實現綠色發展,就是要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導向,在促進物質生產和財富積累的同時,在生產、流通、消費以及廢棄后的處理和再生全過程中,堅持低消耗、低排放,把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剛性約束,作為發展的物理邊界。顯然,綠色發展本質上體現以人為本,堅持綠色發展不僅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也會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更進一步,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其收益將惠及全社會,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所共享,是全體人民過上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體現。
綠色發展注重處理好發展與環境關系,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綠色發展就是認可自然的價值。發展離不開綠色,只有認知并堅持綠色發展,發展才是有質量的和可持續的。同時,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只有通過發展,不斷積累起強大的物質財富和技術能力,我們才能不斷加強市場投入和技術創新,才有可能提高效率、減少排放、治理污染,最終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堅持綠色發展,體現了綠色與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彰顯了我們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信念。
樹立并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關鍵是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綠色發展是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資源節約、污染控制、生態保護是綠色發展的基本要素,涉及生產和消費的各個方面,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和工程投入一類的微觀市場運作,也需要從規劃、體制、機制等方面宏觀把握。在產能過剩、投資和外需空間變小的情況下,實現綠色發展顯然不能簡單追求高速度,而是要依靠合理均衡地配置資源。同時,要以重新修訂環保法等制度創新為契機,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綠色水平。
2016學習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3)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極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協調發展理念著眼于全面,強調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旨在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力求通過補齊短板化解突出矛盾,在攻堅克難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平衡性,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不協調因素集中顯現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快速、粗放的經濟增長,使我國發展產生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例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盡管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醫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盡管總體快速發展,但依然存在著不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且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協調,一些地方簡單追求GDP,對環境問題重視不夠,人民群眾意見很大;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失衡,盡管經濟在發展,但有不少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產業結構亟待升級;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協調,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不誠信、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
協調是一個從不平衡到平衡的動態過程?v觀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追趕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每一次平衡都會使經濟發展的結構、質量、規模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繼而又打破現有的平衡結構,在更高層面上實現再一次平衡。但在發展過程中,不平衡的傾斜度不能太大,不平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要抓住合理的節點及時校正,實現協調發展,這是一國治理經濟能力的重要體現。而協調之策則在于補齊短板。補齊不協調中的短板,不僅可以形成平衡結構,而且會使經濟發展之“桶”容量更大,經濟發展才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協調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實現協調發展,既可以拓展發展空間,又可以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這樣才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協調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我們黨認識把握發展規律的深化!笆濉睍r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關鍵要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兩個積極性。當前我國發展存在許多短板,補齊這些短板必須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個積極性。比如,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國防建設等多具有公共產品性質,難以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調節,必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特別是要發揮好規劃和政策的引導作用,明確補齊短板的著力點。還有一些短板,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則要在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從長遠看,一個地區能否發展,并不在于資源的多少或地理位置的優劣,甚至也不在于有沒有政策支持,而在于市場機制是否完善,人們的思想認識是否到位。這也正是樹立包括協調在內的新的發展理念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