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伴隨著1956年第一次全國干部工作座談會召開及《干部檔案管理工作暫行規定》的誕生,干部檔案管理工作進入黃金建設時期,工人檔案和學生檔案隨之建立。
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在第二、第三次全國干部檔案工作座談會的推動下,人事檔案制度進入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階段。在這10年間,學歷和專業培訓材料、任免、工資待遇材料,出國工作、考察、學習材料等內容,都被寫進人事檔案。
那個年代,檔案重要性十分明顯。曾有人因為探親假延遲了兩天,檔案里被記為“無組織,無紀律”;有人因未婚先育,被記為“嚴重的作風問題”……這些都是業內人士曾見過的案例!叭缃窕仡^看感覺有些荒誕,但在當時確實影響到當事人的工作轉調”。
當時,社會上一些人對檔案的理解有些偏差。胡鴻杰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1978年,他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的檔案學專業。一位叔叔便對他說:“檔案學這個專業好。等你管檔案的時候,你可以給咱們縣委書記打個電話,說他的檔案有幾年不太清楚。沉默兩分鐘后對他說你家里缺米了!
其實,胡鴻杰所讀的檔案學與這位叔叔提及的人事檔案并不是一回事。他說,檔案學中的“檔案”,一般是指社會組織中的文書、科技等門類的檔案資料,而非人事檔案。人事檔案屬于人事組織部門的“轄區”。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席卷中國,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人事檔案制度,逐步變成掣肘。1991年3月,中組部對流動人員的檔案管理做出了相應的規定:通過勞動部門就業的干部,其檔案歸勞動部門保管,或轉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流動服務中心保管。
隨之,流動人員的人事檔案概念誕生。范圍擴大至辭職或被辭退的機關工作人員、待業的大中專畢業生、自費出國留學人員、非國有企業聘用的專業技術人員等。
“棄檔”以后
然而,由于疏于存放,人檔分離,近些年“棄檔”情況越來越普遍。
不久前,武漢市人才服務中心公布了該市流動人員檔案調查數據:全市現有流動人員人事檔案近54萬份,其中“死檔”高達17萬余份,近三成的檔案長期無人認領。
這并非是武漢一市的情況。據了解,從2007年11月起,北京市人才檔案公共管理服務中心對失去聯系超過5年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名單進行公示。每月一期,截至發稿時,已經公布了79期。從公布名單的數量看,棄檔情況確實大量存在。
“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變革,終究沒有跟上經濟環境變化。
企業員工人事檔案目錄制度
時間:2023-09-13 16:0:04檔案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時間:2023-09-14 20:0:43公司檔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時間:2023-09-14 01:0:26物業公司檔案管理制度范本
時間:2023-09-14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