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優化投資。改善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改革投資方式,擴大有效投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投資,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投入,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強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的策劃、儲備和滾動實施。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社會資本投資規模,完善企業投資自主決策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機制。
積極培育消費。適應新常態下需求結構升級趨勢,優化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消費升級,發展多層次、多樣性的新興消費業態,培育形成消費新增長點。優化消費環境,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消費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著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消費需求。
持續擴大出口。優化出口結構,創新出口方式,保持進出口規模中西部領先地位。發揮內陸口岸高地優勢,鞏固電子、汽車等產品出口優勢,促進裝備制造和大型成套設備出口,推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對外貿易新業態,培育壯大進出口新增長點。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示展銷和物流分撥中心,推動更多“重慶造”產品“走出去”。
(二)構建產業新體系。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向,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力爭“十三五”期末工業增加值達到一萬億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落實《中國制造2025》,以集群化、智能化發展為基本路徑,壯大現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構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鞏固壯大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培育電子終端產品制造和集成電路、顯示屏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穿戴設備等智能硬件產業。優化提升汽車產業,構建更加完善的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配套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集群,重點在物聯網、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頁巖氣開發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拓展新的產業領域,延伸產業鏈條,形成集群發展、多點支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企業重組,促進裝備、化工、材料等產業提檔升級,促進食品、紡織等輕工業提質增效,提升重慶制造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升工業“四基”能力。推進綠色制造,推廣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提升重慶制造的品牌價值。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把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提升生產性服務業與生產制造的融合度,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突出發展金融要素市場,推動建設資金運營中心、數據交換中心和后臺服務基地,高水平建設全國保險資產登記及交易平臺,培育壯大融資租賃、離岸金融結算、跨境投融資等新業態。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提升現代物流服務功能,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培育壯大會展經濟。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檢驗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積極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推動各類專業市場線上轉型,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整合資源,積極向供應鏈協同平臺轉型。加快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
優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擴大信息消費、網絡購物等重點領域服務業規模,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服務業新業態。全面落實消費支持政策,優化發展傳統服務業,積極創新拓展新興服務業。合理引導住房消費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加強重點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將重慶建成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業培育成綜合性戰略支柱產業。
(三)推進以科技創新的全面創新。準確把握創新規律,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創新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更加注重開放式創新,聚集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
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構建有利于促進創新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引導企業主體加大創新投入,不斷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強化金融對創新的支撐作用,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創新,設立多層次投資基金,大力引進風險投資等第三方投資。圍繞優勢產業培育多層次的企業研發創新中心、技術中心和行業創新中心,搭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與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緊密結合,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提升企業技術研發水平。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各類研發機構和技術服務機構法人化。加快完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大力培育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科技資源共享與交易云服務平臺。
優化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配置。深化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和高?蒲泄芾眢w制改革,擴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優化高等院校專業結構,在高校設立更多與未來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緊密結合的專業及交叉學科。推動科研院所和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創新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鼓勵組建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家級研發平臺落戶重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健全科研獎勵報酬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評價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力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全面推動開放式創新。加強創新資源共享與合作,加快形成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開放合作格局。鼓勵支持創新主體采取共同研發、技術平臺整合等多種開放式創新模式,尋求外部的技術聯盟、技術并購、股權參與、風險投資等商業模式,推動創新主體內外部創新要素和資源的互動、整合、協同。完善符合開放式創新規律的體制機制,積極推廣眾包、云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形式。
強化創新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遵循創新區域高度聚集的規律,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加快國家級、市級研發機構集聚,推動優質創新資源向兩江新區、國家級高新區集中,加快建成西部創新中心的“窗口”。注重發揮國家級經開區、各類科技園區和區縣特色產業園區的作用,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新驅動功能平臺。加快重點領域創新,著力在先進制造業、互聯網產業、大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等領域取得突破。
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引導科技創新人員、大學生創業者、返鄉農民工等重點人群開展創業創新,壯大創新創業群體。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加快培育一批眾創空間和孵化器,促進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健全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降低
企業員工人事檔案目錄制度
時間:2023-09-13 16:0:04檔案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時間:2023-09-14 20:0:43公司檔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時間:2023-09-14 01:0:26物業公司檔案管理制度范本
時間:2023-09-14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