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推動互聯網經濟加速發展。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經濟發展新形態。壯大電商經濟規模,推進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建設,加快發展一批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培育一批獨立運行的第三方電商。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支持基于互聯網的金融產品、服務、技術和平臺創新,發展P2P網貸和眾籌融資,鼓勵金融機構建設創新型互聯網平臺。培育大數據產業和云服務,加快智慧城市、智慧農村建設,打造一批智慧應用云平臺。進一步做強軟件產業,加快創建福州、廈門“中國軟件名城”,推動泉州軟件園等新興軟件園建設,建設閩臺云計算產業示范區,強化工業應用軟件研發,促進軟件服務外包發展,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集成電路設計以及應用軟件等特色產業集群。實施物聯網先行工程,加快物聯網推廣應用,打造千億級物聯網產業集群。
11.推動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堅持陸海統籌,合理開發利用岸線、海域、海島等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特色鮮明的灣區經濟,引導現代海洋產業集聚發展,打造現代海洋漁業基地、海洋新興產業基地、海洋服務業基地、臨海高端制造業基地。培育海洋優勢產業,促進海洋工程裝備、郵輪游艇、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綜合利用等產業規模化發展,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現代漁業發展,扶持建設一批多功能遠洋漁業產業園區、海外綜合開發基地,力爭遠洋捕撈產量、產值全國第一。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強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建設,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推動兩岸海洋合作,加強閩臺海洋經濟合作開發。實施“碧海銀灘”工程,加強海洋保護。創新海洋綜合管理體制。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12.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境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跨國公司在福建設立研發機構,續建一批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能力建設,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提高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面,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鼓勵和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形成創新利益共同體,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構建區域創新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業,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科技服務業集群。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推進創新型城市、園區建設,創建國家級創新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6·18”虛擬研究院網絡協同平臺、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等重點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13.健全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以企業為主承擔重大科技專項等創新項目,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成果評價和傳導擴散的新機制,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創新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考核評價和利益導向機制。優化財政、金融等政策支持體系,強化普惠性支持創新政策和政府采購的作用,改進對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服務。推廣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有關試點政策,在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股權激勵等方面探索試驗。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
14.加快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快培養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更大力度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加快實施重大人才工程,支持中國福州海西引智試驗區等平臺建設和發展。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消除人才流動障礙,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校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15.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強化創業引導支持,健全創業風險分擔機制,以財政資金為杠桿,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創業活動。支持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培育天使投資群體。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扶持發展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弘揚勇于創業創富的社會價值取向,鼓勵更多社會成員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創業。加快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強化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切實保護創業者權益。
(四)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三農”工作全面上水平
16.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和糧食總產量,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增強糧食儲備能力,規劃建設一批地方國有糧庫,全面完成標準化倉容建設,提升糧食儲備水平和效益。提高糧食補貼效率,引導新增糧食補貼資金重點向種糧大戶和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傾斜,探索實行糧食目標價格保險制度,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17.開辟優化農業結構新途徑。優化現代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產品,打造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等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鼓勵通過兼并、重組、收購、入股等方式組建企業集團,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生產企業與設施裝備、文化創意、生物農藥、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組團發展,拓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8.尋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新突破。實施種業創新和產業化工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扶持閩臺合作骨干種子企業和種苗生產基地發展。加大設施農業扶持力度,做精做優都市現代農業。大力引導高優產業、高新技術、重點項目向“一區兩園”集聚。加強農科教結合和農業“五新”推廣。推進農村信息化與農技推廣服務有機融合,加強農村信息員和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臺。推進閩臺農業深度對接,加強臺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經營管理新方式的合作推廣,保持我省對臺農業合作在全國領先優勢。
19.促進農民增收取得新成效。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帶動農民創業致富。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力度,加強農業轉移人口素質培訓,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和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規模經營模式,持續穩定增加農民土地流轉收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20.推動新農村建設邁出新步伐。持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繼續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寬帶入鄉進村工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完善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縣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穩妥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上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能及實現形式和途徑。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組建省市級林權收儲中心。深化農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基層水利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加強農村基層基本醫療、公共衛生能力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五)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21.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攻堅工作力度,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進一步扶持二十三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經濟社會發展。持續開展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繼續實施造福工程。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按照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完善山海協作機制,推進沿海與山區的產業深度合作聯動發展。支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水庫庫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施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
22.加快城鄉一體化。圍繞“人進城、建好城、管好城”,深入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徑。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推進“多規合一”,探索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銜接,率先在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
23.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加強省級層面統籌協調,加快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區建設,推進城市功能和資源共享,建設引領全省城鎮化發展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高地。做大做強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加快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和寧德等區域中心城市發展,進一步優化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強化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適時推動具備條件的市、縣(區)開展區劃調整。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加強產業和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引導,推動沿海中小城市和城鎮融入兩大都市區整體發展。持續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和“小城市”培育試點,加強與周邊鄉鎮互動,實現連片融合發展。
24.建設美麗鄉村。按照布局美、環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莊規劃,加強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公共設施建設水平,挖掘文化內涵,展現地方特色,體現農家風情,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大力創建綠色鄉鎮、水保生態村、綠色村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創新村莊建設與治理模式,建立村民共建共管長效機制,共享幸福家園。
(六)完善現代基礎設施,強化發展支撐保障
25.建設現代交通運輸網絡。優化基礎設施布局,著力互聯互通,打造對接兩洲、服務中西部、便利兩岸往來的綜合樞紐,推進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完善以“客”為主、便捷舒適的公眾出行服務體系和以“貨”為主、經濟高效的現代交通物流服務體系。積極推動全省港口資源優化整合,發展壯大以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為重點的海西港口群。加快推進干線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和重點干線機場、支線機場與空港建設,加快建設綜合運輸站場,提升普通公路服務水平。下力氣解決海島居民出行難等問題。統籌規劃和建設福州、廈漳泉兩大都市區城際線網主骨架,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26.建設東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著力推進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加強煤、電、油、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開發之間的銜接平衡,構筑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快建設寧德、福清、漳州等沿海核電,合理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燃煤火電項目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著力推進海上風電、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項目建設。推進跨省聯網工程,完善主干網架,加快配電網建設改造和智能電網建設,構建堅強智能電網。加強能源儲運能力建設,加快煤炭儲備中轉基地、石油儲備基地和輸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建設,實現天然氣“縣縣通”。推動能源裝備產業發展,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中心、核電產業研發平臺。
27.完善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實施福建大水網規劃,加快水庫、防洪防潮、引調水、城市內河整治、流域綜合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扎實推進水庫(閘)除險加固
個人對照檢查材料(存
時間:2023-09-14 01:0:28精選機關黨員個人黨
時間:2023-09-16 23:0:06黨員個人黨性分析材
時間:2023-09-16 15:0:37機關普通黨員個人黨性分析
時間:2023-09-15 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