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講解
一、《心經》要義
今天給大家講我們經常念的一本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本經。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我們學習的題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經導讀》”。
《心經》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缎慕洝肥谴蜷_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經》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它主要是教導我們怎樣觀照當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質生活境界,教導我們在圣凡迷悟之間怎樣處理修行者所面對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缎慕洝吠怀龅刂v了一個“空”字,這一個“空”字,掃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講了一個“無”字,這一個“無”字,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缎慕洝愤有兩句話,一句是“真實不虛”,一句是“究竟涅盤”。這八個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說《心經》雖然字數很少,內容卻很深刻,道理很透徹。要把《心經》學透徹,是我們每個學佛人天天要訓練、天天要思考、天天要體會、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佛學是透徹、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奧秘的學問。宇宙的精華是生命,生命的精華是人,人的精華是般若智慧。佛學的核心,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經》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訴我們怎樣來處理內心的煩惱、生命深處的煩惱、生活中的煩惱;就是告訴我們怎么樣開發每個人生命深處的潛在能量。這個潛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在處世接物中,往往有許困惑與窘迫、煩惱與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會遇到種種坎坷,種種難以逾越的困難。這些都是生命的現實,生活的現實。面對這些現實,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心經》這本僅有268字的無上寶典,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經》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敝挥袝r時以甚深的般若進行觀照,才能見到我們身心世界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見到了真理,開發了智慧,才能夠度一切苦厄!缎慕洝烽_宗明義的第一句,就是這本經的總綱。
般若要用,要觀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導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對于每一位修行者來說,般若是在觀照中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
五蘊不是五件事,其實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生命的當下,生命的現實,生活的現實。
《心經》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既是此經的綱要,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生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度脫一切苦厄。這一句話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務是什么,實踐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觀自在菩薩”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見五蘊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務;“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經》這第一句話,就把學佛任務(境)、實踐(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無遺。所以說這一句話就是《心經》的總綱,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人修行的總綱,也是佛法的總綱。
大家請把《心經》打開。既然是導讀,那就是要引導大家來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心經》的段落分一分。
二、經文的段落及大意
題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整個經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顯說般若,從“觀自在菩薩”至“真實不虛”。第二部分是密說般若,從“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至“菩提薩婆訶”。
再細分可分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經》的總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從“舍利子”至“無智亦無得”,是講般若的妙義。我們來看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边@一段是講我們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組成要素——五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边@是進一步地講,在真空當中,沒有五蘊之相。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的我們凡夫的生活現實,六根對六塵(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也就是說,在真空當中,緣生無自性,這六根六塵都是無相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边@是講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可視物、聲界(聲音)、香界(氣味)、味界(食物)、觸界(引發觸覺之物)、法界(意識所緣境界);然后是眼識界(視覺)、耳識界(聽覺)、鼻識界(嗅覺)、舌識界(味覺)、身識界(觸覺)、意識界(思維認知)。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個部分。這十八個部分,有物質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屬于物質的部分有十一種,屬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種多一點點。因為其中的法界,雖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純精神的活動,但是也有屬于法塵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識中呈現出來的物象,叫做“法處所攝色”。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講十二因緣;“無苦集滅道”講四諦;“無智亦無得”講菩薩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盤。
在真空當中,既無五蘊,也沒有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這是講凡夫的生活境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講緣覺的生活境界;“無苦集滅道”是講聲聞的生活境界;“無智亦無得”是講菩薩的生活境界。
以上這一段,是講般若的妙義。因為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這些都是生活的現實。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觀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聲聞、緣覺、菩薩的生活境界也好,實質上都是因緣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說,在真空當中,既無五蘊六根六塵之相,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諦、菩薩的得與智之相。所謂無相,所謂空,其目的就是要我們破除凡夫的執著,破除二乘的執著,破除大乘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執著。一切都要以無所求心、無住的心,來面對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這一段,就是講的般若的妙義。
第三分講般若的妙行!耙詿o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边@是講菩薩在無所得的甚深般若觀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薩在行甚深般若時,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無上大涅盤!叭乐T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為佛母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行深般若,所以能夠得到究竟涅盤;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來稱贊顯了般若!肮手闳舨_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顯了般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經268字分這五個部分,大家把這五個部分區分好了,記牢了,我們再來念《心經》,就能夠隨文入觀。在觀照中,逐步地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六根六塵皆空,照見十八界皆空,照見十二因緣、四諦皆空,照見菩薩的智與得皆空。在沒有所求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分別心的甚深般若指導下,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白酒的英語怎么說 各種酒
時間:2023-09-14 04:0:43白酒的英語怎么說 白酒的
時間:2023-09-14 07:0:33白酒的英語怎么說怎么寫
時間:2023-09-20 17:0:40出現用英語怎么說 出現的
時間:2023-09-14 00:0:44